「非遗毕节」赫章“彝族铃铛舞”

「非遗毕节」赫章“彝族铃铛舞”

来源:网络 2022-03-02 16:5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多彩贵州网讯 黔西北乌蒙山腹地,毕节市赫章县珠市乡时常被雾霭笼罩。

闲时,苏万朝和徒弟们常聚在一起,在村子附近的草坝坝上,跳彝族铃铛舞。

“传统的彝族铃铛舞有28个动作,经过改编搬上舞台表演的有10个左右。现在的徒弟年纪偏大,一些难度高的动作跳不起来了。”苏万朝说道。

彝族铃铛舞,赫章县彝族传统舞蹈。2008年,彝族铃铛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铃铛舞又称“跳脚舞”或“抄子舞”,主要流传于赫章县珠市乡,财神镇、雉街乡、河镇乡、双坪乡等乡镇也有分布。

今年64岁的苏万朝,家住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铃铛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2岁,苏万朝和父亲学习铃铛舞,至今已有50多年了,是家族里的第五代彝族铃铛舞传承人。1977年,苏万朝开始带徒弟,走上了传承彝族铃铛舞的道路;目前,他已先后教授了300余名彝族铃铛舞舞者。

据了解,彝族铃铛舞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彝族先民笃尔帝分封六侯的时代。那时,各诸侯氏族部落全民皆兵,组建有战马队伍,国王、首领举行祭祀活动时,部下都要组织120人的兵马队伍和数十人的歌舞队,在祭祀歌舞场上展示骑士风采。同时,舞动中要摇响手中的马铃铛以控制歌舞节奏,“铃铛舞”由此得名。

苏万朝介绍,跳铃铛舞时,舞者一般身着蓝色长袍,腰扎布带穿骑马裙,右手执马铃铛(铃铛数量一般为12个,代表十二地支),左手执白素带(舞台表演时执彩带,祭奠时执白素带),作跃马扬鞭状,相向而来,交错有序,边颂歌边舞蹈。

在现代的舞台表演中,通常为男女混合舞蹈,女舞者穿着五彩裙。另外,铃铛舞的服装,其肩上绣着波浪形纹饰,代表了山川与河流,而红色白边骑马裙代表了能征善战的勇士。

彝族铃铛舞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工作。几十年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苏万朝面对层出不穷的挑战,始终坚持初心,一定要把彝族铃铛舞传承下去。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从2008年开始,苏万朝和徒弟们分别走进赫章一中、民中以及可乐中学等校园,开展铃铛舞教学,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时,搭乘毕节文旅融合发展的“快车”,把铃铛舞搬上舞台表演,不仅广泛传播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也为市内外游客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大餐,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收入的增加。

除此,苏万朝还手把手带徒弟,教授完整的传统的彝族铃铛舞。

现在,在苏万朝的影响下,他的6个孙儿基本上都会跳铃铛舞了。“孙儿们正在上学,每逢假期我就会教他们,我要把这个铃铛舞一直传承下去......”

文字:黎荣 刘靖林 王应军

摄影:张华顺

摄像:张华顺黎荣

剪辑:张华顺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