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 贵州12所高校与东盟国家驻华使馆教育官员交流座谈

“交流周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高端平台,成为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特色品牌。座谈会上,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学院、贵州理工学院等12所高校分管对外交流的校领导和学校国际处有关负责同志分别就学校情况和合作意向做交流发言。

2021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 贵州12所高校与东盟国家驻华使馆教育官员交流座谈

来源: 贵州民族大学
2021-10-13 17:0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交流周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高端平台,成为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特色品牌。”9月25日,贵州高校与东盟国家驻华使馆教育官员交流座谈会在贵州民族大学举行,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褚光荣在致辞时表示,学校高度重视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未来希望以建强贵州民族大学东盟人文学院为抓手,积极扩大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为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褚光荣致辞

“教育周举办以来,深受东盟国家教育部门及教育机构广泛的认可和欢迎,目前贵州已有40余所高校与东盟国家90余所高校及相关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签署有关交流合作协议或备忘录660余份。”贵州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省教育工会主席王慧在向来宾介绍贵州教育基本情况时表示,教育周的举办帮助贵州教育融入了合作、取得了成效,双方在师生互派、学术交流、合作科研等领域互动频繁,成效显著。

贵州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省教育工会主席王慧向来宾介绍贵州教育基本情况

数据显示,近五年来,贵州各级各类学校及有关教育机构专家学者、师生代表赴东盟国家交流访问,参加会议、交流学习,以及举办教育展等1500余人次;同时,东盟国家政要、政府官员、高校校长、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来黔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以及交流访问等2000余人次。

座谈会上,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学院、贵州理工学院等12所高校分管对外交流的校领导和学校国际处有关负责同志分别就学校情况和合作意向做交流发言。

座谈会现场

“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我们非常乐意让双方年轻学者交流互鉴,助力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在认真听取贵州高校的交流发言后,泰国驻华使馆教育公使衔参赞那婷乐表示,大使馆将扮演好双方沟通交流的桥梁,全力推动东盟国家与中国高校交流合作。

泰国驻华使馆教育公使衔参赞那婷乐发言

印度尼西亚驻华使馆教育文化参赞苏亚德表示,印尼教育市场潜力巨大,中学阶段有1000万学生,其中45%都会选择出国留学。大使馆可以帮助其进行一对一的对接,将贵州高校推介给印尼的学生。

印度尼西亚驻华使馆教育文化参赞苏亚德发言

老挝驻华使馆教育文化参赞彭文博说,贵州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招收老挝学生,截至目前有超过1000名老挝学生顺利从贵州高校毕业。在高等教育阶段,老挝非常愿意与贵州高校继续深化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老挝驻华使馆教育文化参赞彭文博发言

近年来,贵州以举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为主要抓手,紧紧围绕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总体目标,广泛开展与东盟等世界各国的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

截至2021年8月,全省具有招收国际学生资格高校32所(本科18所,高职高专14所)。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学生资格培养院校3所。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共有2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含机构),办学层次涵盖高中、专科、本科及研究生教育。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柬埔寨马德望省创建“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亚龙丝路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与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分校的成功经验,为贵州高校赴境外办学提供了样板。

中国民族服饰工艺品深受嘉宾青睐

下一步,贵州将持续推动贵州高校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和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贵州高校与东盟国家开展青年师生交流和人才培养,加大吸引东盟等有关国家优秀学生来黔交流学习,积极加快推动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加强资源引进和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促成双方开展合作办学,支持有条件的贵州高校赴东盟国家设立分校或开展语言技能培训;扩大对外宣传和合作研究,加大贵州教育宣传力度扩大国际影响力,积极推动双方开展教学科研合作。

 

 

 

 

 

 

 

 

 

 

来源:天眼新闻

 

编辑:李 盼

 

责编:石欢心

 

审校:潘小露

 

转载需私信后台 并注明来源「贵州民族大学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至邮箱:gzmuwx@163.com

(贵州民族大学)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