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模式让搬迁社区生机勃勃

从江县志愿者吴红丽(右)在贵运社区开展“四点半课堂”志愿服务。近年来,从江县在安置点附近积极推进食用菌、百香果、铁皮石斛、精品果蔬等特色产业集中建设,实现1000余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来自秀塘乡打秀村三组的搬迁户王琴英说:“搬迁到美娥社区,现在到食用菌产业园采摘木耳,一天工资80元。

“3+”模式让搬迁社区生机勃勃

来源: 媒体滚动
2021-09-17 16: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原标题:“3+”模式让搬迁社区生机勃勃 来源:农民日报

  从江县志愿者吴红丽(右)在贵运社区开展“四点半课堂”志愿服务。 聂立平 摄

从江县志愿者吴红丽(右)在贵运社区开展“四点半课堂”志愿服务。 聂立平 摄

初秋的清晨,贺培内做好早饭,吃上两口后就迅速出了门。她是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美娥社区的一名搬迁群众,到“祖英刺绣厂”扶贫车间上班快满一年了,每天八点半准时开工,从没迟到过。

因丈夫身体不好,两个小孩要上学,贺培内成了家庭的“主心骨”。长期以来,家里主要以她季节性外出务工和做农活为收入来源。易地扶贫搬迁时,贺培内曾有些犹豫,远离土地,意味着家里一年的粮食和收入或许会没了着落,直到确定搬迁能解决就业问题后,她才决心搬到这儿来生活。

“这里工作稳定,不用再外出打工,很方便,随时可以照顾身体不好的丈夫。前两个星期开学,孩子就在后面的学校上学。”贺培内说。

楼上住人、楼下就业,生活工作两相宜的生活,在大山深处变成现实。近年来,从江县紧紧围绕移民易地搬迁安置地“一构架三清单”任务,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立足网格服务、志愿帮扶、产业发展三个重点,探索推行“3+”模式,有效营造良好社区发展生态,做好做实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党建引领+网格服务”,让社区治理有“深度”

近日,记者来到从江县洛贯产业园区贯洞移民安置点贵运小区,一排排崭新的楼房整齐排列,一条条宽阔的大道整洁有序;老人们在广场上做着刺绣、聊着家常,孩子们在一旁嬉戏玩闹,一幅幸福祥和的景象。

“这里很方便,一下楼就有工厂,不用去广东那么远打工,不仅有稳定的收入,下班后还可以照顾小孩,感谢国家对我们的照顾。”贵运小区搬迁户潘婢引说,现在的生活让她有了归属感。

自2019年11月群众搬迁入住以来,贵运安置社区目前共安置有来自全县19个乡镇的1404户6469人,其中脱贫户1346户6208人。为了让搬迁群众能够扎根“新家园”,贵运社区将“1+N”移民易地搬迁社区治理体系融入建设中,采取“社区党支部+网格+楼栋+搬迁户”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将10个安置社区划分成63个网格,每个网格设1名正式干部网格员和1名公益性网格员,1-2个楼栋设1名楼栋长,将社区党建、民政、治安等9类工作全部纳入网格,打造“管家团队”,开展“零距离”贴心服务。

“刚来社区时水、电、煤气都不太会用,文明交规也不懂,感到很不适应,还好有网格的同志一直上门教我们,这才安心住下来。”来自西山镇陡寨村的石耀微通过社区服务在家门口找到一份保安工作。

“社区共划分为14个网格进行管理,采取‘1+1’结对方式联系负责各网格工作,选举产生69名楼栋长,同时配备社区片警、辅警、保安等10名。”据贵运社区党支部书记黄德安介绍,社区成立居民监督委员会,对网格管理、综治调解、社区消防等各项工作进行监督。据统计,该县共吸收29名党员和32名居民代表成立社区居民监督委员会10个,参与社区重大事项的决策、管理和监督,构建了“区域统筹、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党群共建+志愿帮扶”,为社区服务添“温度”

“孩子搬迁后环境不熟悉,玩伴也少了,放学后都不知道做什么。”面对搬迁群众的担忧,共青团从江县委组织志愿者进社区开办“四点半”课堂,为学生提供课业辅导以及手工、绘画等兴趣特长培训,开办以来,累计服务学生1100人次,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认可。

从江星方向青少年艺术教育学校志愿者每逢周末便来到银新社区,义务开展儿童舞蹈培训,贵州省青基跳绳协会志愿者则在银新社区开办了跳绳小课堂,歌声、笑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据悉,近年来从江县统筹各部门资源优势,组织举办社区志愿者“公益微讲堂”“社区夜校”“关爱妇女大讲堂”等特色活动1200余场次,定期开展“文艺活动进社区”“点亮微心愿”“健康义诊”等服务活动800余场次。县直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政策宣讲、矛盾调解、卫生整治和结对帮扶等各类服务1.2万余人次,办好事实事3200余件。

按照安置点建设“六个同步”要求,从江县组建劳务公司、家政服务合作社等经济组织10个,成立工会、团支部、妇联等群团组织30个;打造“党支部+部门+团体”红色联盟,汇聚一批在职党员、社区党员、公益性人员、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组建志愿服务队10支;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依托党建、民生、就业等信息化平台,畅通部门、社区、居民联系服务渠道,党支部全天候线上接单,志愿服务队自愿进社区领取精准化、个性化“任务”,按需对接、有效帮扶。

“党员带动+产业发展”,为社区建设增“强度”

近日,在洛香镇上皮林村山坡上,村民们顶着烈日,在上千亩的百香果地里忙着除草、打枝、摘果。自今年5月开始,每天都有近百人在这里务工,工作虽然辛苦,但承载着致富的希望。

在上皮林村,村党支部书记石万荣告诉记者,上皮林村采取“村社合一”模式,将全村2076人纳入合作社,组织他们在百香果基地务工。通过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上皮林村自2017年开始种植百香果,但未形成规模,这些年通过产业的发展,逐步走向规模化、标准化,村民们的生活与思想都得到了转变。

“以前我们就是种植水稻和油菜,一年下来除了自己吃的也没有多少收入。农忙时节,大部分时间还是靠出门打工。这些年我们发展产业,有土地的可以流转出去,没有流转的也能享受到村集体资产产生的红利。在村委与合作社的组织下,收益早就超过了从前。”上皮林村村民石奶杭周说。

近年来,从江县在安置点附近积极推进食用菌、百香果、铁皮石斛、精品果蔬等特色产业集中建设,实现1000余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根据搬迁群众的性别年龄、学历结构、技能特长等实际情况,分类制定技能培训计划并提供转移就业岗位。盘活安置点闲置门面6.1万平方米、闲置地下车库5.9万平方米,打造“社区工厂”,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有效拓宽搬迁困难群众“致富路”。

“现在不仅我们挪出‘穷窝’住进社区,食用菌也‘住进来’了,楼上安居、楼下就业,日子可比以前好过太多。”走进从江县美娥社区闲置车库里的食用菌“大棚”,搬迁群众石老乃一面忙着采摘、分拣菌菇,一面兴奋道。

来自秀塘乡打秀村三组的搬迁户王琴英说:“搬迁到美娥社区,现在到食用菌产业园采摘木耳,一天工资80元。”

据悉,从江县引进贵阳市农投集团合作成立从江县菌丰科技有限公司,盘活美娥、南苑、广龙、银新、贵运等5个易地搬迁社区一楼闲置门面、停车场资产,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搬迁农户”模式,建成食用菌种植基地5个,养棒车间超1万平方米,年获利润超1500万元。

除食用菌产业外,搬迁社区还利用闲置场地,引入、建成电子厂、制衣厂、刺绣厂、纸箱厂等各类扶贫车间22家,有效保障县内安置搬迁劳动力家庭6327户“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