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村新貌 丁思江 摄
初秋,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团结村风景如画。
飞跨在距离地面280米落差的大山之间的大发渠特大桥与“大发渠”在高空相互呼应,“七一勋章”获得者、团结村名誉村支书黄大发在桥墩底下的村子里缓缓踱步,不时抬头望向两处,满脸微笑地说:“我的愿望都实现了!”
平正乡团结村老支书黄大发 胡志刚 摄
起初,黄大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要为村里引来水,让乡亲们都能吃上白米饭。
没曾想,这个简简单单的愿望却经历了36年的千辛万苦,直到他带领乡亲们用铁锤和钢钎,在悬崖峭壁上凿出的一条9400米长的生命渠。
1935年,黄大发出生在一个叫作草王坝的小地方,从小父母双亡,吃着村里的“百家饭”长大。1958年,朴实刚毅、大公无私、敢想敢干的黄大发当上了草王坝大队大队长。而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引水,经过多次实地探勘,发现螺丝河是理想水源,却与草王坝相隔三重大山。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黄大发带着村民们攀岩走壁,靠原始方式确定等高线,用钢钎、铁锤打通了116米长的隧道。经过十多年的艰难施工,水渠雏形完工,但由于工程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水还是没能流进草王坝。
“水过不去,拿命来铺。”黄大发哪会轻言放弃。
1990年,螺蛳洞引水工程列入县重点水利工程。
1992年的正月初三,冒着大雪,学会了开凿技术的黄大发扛着钢钎,带着几百人的队伍往山上赶,再度开渠。
从材料运输到实地施工,将近60岁的黄大发总是冲在最前面;放炮需要的炸材,他来回步行36公里从乡镇背回来……
信念坚定,冲锋在前,黄大发的脚步越走越有力,两年后,水渠的主渠贯通。
“这水,真甜呀!”当清澈的渠水哗啦啦流进草王坝干旱已久的坡地,所有的艰辛都在此刻化为了甘甜。
1995年,一条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终于完工,乡亲们都管它叫“大发渠”,草王坝也自此改名为团结村。
大发渠 播州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大发渠”的建成如同一束火把,照亮了团结村的发展方向,更点燃了当地人蓄势已久的干劲,团结村不仅引来了水,还通了路和电,挡了数辈的山门,从此敞开。
2017年,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并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授予黄大发“七一勋章”。
“面对党和人民的信赖,我时时刻刻都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一定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干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黄大发将内心的真情告白化作一件件实事,付诸行动。
黄大发与游客合影 况维 摄
如今的团结村,挂在绝壁上的天渠解决了困扰千百年来的缺水问题,一股股清泉滋润着大地,浇灌着数千干部群众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决心的毅力,省级深度贫困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黄大发和游客合影 蒋洪飞 摄
“等明年仁怀至遵义高速公路一通,我们团结村到遵义就只要20分钟的车程了,我们种的大米、瓜果,养的家禽就可以更方便的卖出去,以后大家要来看我们的‘大发渠’也更方便了。”已是耄耋之年的黄大发依然心系村里的发展,这座小山村足足令他惦记了一生,奉献了所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霞 钱诚
编辑 吴一凡
编审 田旻佳 施昱凌
(黄霞 钱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