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他让山旮旯变桃花源

6月29日上午10时,“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获颁“七一勋章”。2017年,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并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的荣誉称号。

“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他让山旮旯变桃花源

来源:贵阳网 2021-06-29 17:1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海报设计:陈豪

6月29日上午10时,“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获颁“七一勋章”。

黄大发,1959年11月入党。他,用36年的时光,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天渠”。

“我们草王坝田中有水、水中有谷,老百姓有大米吃了,他们高兴,我也高兴。”前不久,老支书黄大发同往常一样开始“巡村”。走在田埂上,看着清澈的渠水从高山上流淌进稻田,一株株秧苗在春风中茁壮成长,黄大发笑容满面。

如今,那个“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的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团结村草王坝早已变了模样——旧时长满荒草的土地变成四季菜园,村民们在这里找到了致富的“诀窍”;昔日的荒山变身旅游景点,建起星空木屋、舍林边酒店、雨山前餐厅,一批批游客涌入,带来了“财气”;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陆陆续续回乡发展,聚拢了“人气”。

“家乡变得这么好,高速路也开通了,我的梦想实现了。”黄大发甜蜜的笑容背后,是一名老党员带领全村历经千辛万苦的奋斗过往。

黄大发从小父母双亡,吃着村里的“百家饭”,靠给地主放牛过活。朴实刚毅、大公无私、敢想敢干的黄大发当上了草王坝大队的大队长。

草王坝,缺水的问题尤其严重。村里的老老小小要步行几个小时到河里背水吃;没有水灌溉,地里种不出好庄稼,再勤劳的人家一年四季连饭都吃不饱。

水,对于草王坝,是救命的东西。

  黄大发带着村民巡渠护渠

黄大发经过多次实地探勘,发现与草王坝相隔三重大山的螺丝河是理想水源。为了把水引到草王坝,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黄大发就带着村民们攀岩走壁,用钢钎、铁锤打通了116米长的隧道。经过13年的艰难施工,水渠完工了,但由于工程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水还是没能流进草王坝。

经历重重磨难,1992年正月初三,水渠再次开工。黄大发冒着大雪,扛着钢钎,带着几百人的队伍往山上赶。

“水渠每20米被确定为一个桩号,每个桩号按照施工难易程度确定不同数量的人工,每个家庭按照土地多少确定要投劳的人工。”一步步精心部署,这次动工,黄大发信心满满。

1994年,水渠的主渠贯通。当清澈的渠水哗啦啦流进草王坝,流进了干旱已久的坡地,黄大发躲在一个角落里,哭了。

2021年4月29日,参观人员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大发渠”陈列馆听黄大发讲他的故事

“这水,真甜呀!”一捧渠水混着两行热泪,所有的艰辛都在此刻化为了甘甜。1995年,一条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终于完工,乡亲们都管它叫“大发渠”。

2017年,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并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的荣誉称号。

“我还要为党干点实事!一直干到死的那天。我们共产党员要奋斗终生,要干一辈子革命!一切工作,都是为党、为人民干实事!”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黄大发一心为民的初衷没有变。在他的带动下,精品黄桃和有机蔬菜在团结村铺开,养猪、养蜂等产业让当地人找到了致富门路,村民收入持续增加,这方山旮旯已经变成令人向往的桃花源。

  黄大发和老伴徐开美

据悉,今年是“七一勋章”首次颁授,共产生了29名“七一勋章”提名人选。他们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杰出贡献、建立卓越功勋;他们道德品行高尚、创造出宝贵精神财富;在全党全社会具有重大影响、受到高度赞誉。

(记者 黄霞 田旻佳)

编辑:高春春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

(贵阳网)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