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来信:大山深处,那些最可敬的人

贵州来信:大山深处,那些最可敬的人

来源: 半月谈
2020-10-20 19:1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朋友:

给你写这封信时,窗外飘来了阵阵桂花香味,沁人心脾。

9月的贵州,是丰收的贵州,千山万岭都飘荡着果实的香味。这些果实大多是特色扶贫产业。在全省海拔最高县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颜色深红、甜酸适口的高山苹果熟了。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望谟县,农民们开始用镰刀将板栗的刺猬式外壳剥掉。而在贵阳街头的水果店、路边摊,纷纷摆出“赫章核桃”的牌子,店老板将青色果皮去掉,露出里面颜色褐灰、外壳清润的核桃。听说赫章县的核桃已经发展160多万亩,今年进入挂果期的已超过30万亩。

贵州农民把腰包称为“包包”。我第一次在黔北大娄山听到这个词时迷糊了,对面农民微笑着拍了拍自己的口袋。因为这些收获的果实,有多少农民的“包包”因此可以鼓起,多少贫困农民因此可以脱贫,多少已脱贫的农民因此可以巩固生计?想到这里,路过街头门店的我,看到这些果实不由心生欢喜,甚至心生谢意,掏钱买来品尝。

你曾经问过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到贵州工作一年多来,哪些人和事让我感受最深。我坦言过自己眼中“最可爱的人”,是那些长年驻扎山村的一线扶贫工作人员,坚守乡村的教师、医生,从远方来的对口协作扶贫、公益支教者,以及一切为了“三农”挥洒汗水的人。

——比如,剑河县6位驻翁座村扶贫工作队员,“众筹”买了台车便于开展扶贫工作;比如赫章县那位彝族女乡长,向我们坦言把生日愿望献给了“高质量脱贫”;比如威宁县观风海镇那位深受农民欢迎的民营医院院长,多年前把贫困农民看病的欠账本丢掉……他们,都是我心中“最可爱的人”。

身在贵阳城里,心在黔山贵水。其实,在我脑海里经常浮现的,还有另外一个群体的图像。他们,就是那些在贫困面前永不低头的人了——“最可敬的人”,我把这个称号送给他们吧。

我敬他们的勇敢。“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安土重迁是中国人的传统心理。朋友,假如你大部分时间住在深山,你不认识字或者几乎只会写自己的姓名,小区单元楼的栋数楼号你也分辨不出来;你不会手机,没坐过公交车。除了脸朝黄土背朝天,会种一点地,没有其他职业技能。有一天,你接到动员,告别故土,搬迁到山下陌生的城镇。对未知的新生活,你是否会恐惧害怕,是否会望而却步?

拼版图片,左上图为易地扶贫搬迁户何国强现居社区,左下为他家在瑶山的旧居,右上为在新居看电视,右下为他在建筑工地务工。杨文斌摄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的高山里,居住着顽强保存着鲜明民族特色的瑶族分支“白裤瑶”。他们的祖先因为躲避战乱,不断地迁徙,定居于此。两年多前,何国强带着全家下山,搬迁到县城的移民安置社区。“自己没文化,一大家子人进城了怎么养活?”虽然他有这个担心,但是摆脱贫困的勇气使他战胜了恐惧。妻子刚开始跟着瑶山瑶族乡的女干部去找工作时,要紧紧抓着她的衣角。如今,在养老院从事照顾老人工作的她,与人打交道大方、自信,今年年初当地发动抗疫捐款,她也主动捐钱,让人刮目相看。

瑶山乡还有一部分山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下山住到了山脚下的拉片社区,如今他们当中很多人通过旅游就业。正在织布、穿着传统民族服装的老人韦水妹,回答该如何面对搬迁后新生活困难时,她一边摇动纺车,一边坚定有力地吐出三个字:“不要怕!”她说,只要“大家努力”,生活就会“越来越好”。我每每耳畔回想起这个乡村高龄老人的“不要怕”3字,就觉得字字千钧,就感受到巨大信心、无穷力量。其实,何尝她是英雄呢?贵州188万人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人数为全国之最、也超过了三峡移民人数。188万人移民,是一场经历千辛万苦、艰苦卓绝的迁徙;188万移民,何尝不是188万敢于斩断过去、追求新生活的英雄!

我敬他们的拼搏。朋友,请你设想一下,如果有一个人,接连遭遇生活的厄运,人世间的种种苦难,好像倾盆大雨,都泼在他头上,他会否跌倒,他如何面对人生?他是一位农民,家中的顶梁柱,在外打工,38岁时一只手被机器绞断,成了独臂人。祸不单行,自己成为独臂人的一年时间,父亲脑梗,母亲躺倒在床上,妻子帕金森病发作失去劳动能力,家中三个孩子正在读书,全家人眼巴巴望着他。

他是赤水市农民刘青平。家在赤水河边山坡上,房子被竹林掩映着。我们前来寻访时,阳光洒到的屋檐下,正相邻坐着生病的父亲、妻子。家中堂屋的一面墙上,整齐地贴着孩子们众多的奖状。他光头,衣裤上沾着泥土,谈吐没有一点自卑。凭着一只手,种石斛、栽竹子,他独自撑起一个7口之家,全家退出了脱贫户。

独臂农民刘青平,一人撑起7口之家。段羡菊摄

石斛种在房屋背后的山上,我们跟随他上了一块山势陡峭、密布竹林的山坡,他顺着梯子爬上几乎90度垂直的石壁,将旁边的草拔掉,竹叶清理干净。看到我们脸紧张变色了,他回头笑着说,旁边的竹子都可以用来保护,放心!石壁上生长出一节节青色石斛,都是他一棵一棵用线扣钉后生长出来的。为了节省成本,他还成功地学会育苗技术,在家门口的菜园搭建了石斛苗棚。

10多亩石斛、20多亩竹林,加上扶贫产业分红等收入,他说全家生活没问题。“生存就是一种磨炼,遇着了就要面对,不能低下去”,刘青平说,孩子们上学、家人看病,先后得到了扶贫政策的资助和社会的关心,他感受到了前行背后,有“后盾”在支持,自己“什么困难都不怕”。

像刘青平一样,我在贵州,遇到过很多不屈服于命运、靠自己双手去与贫困较量的农民。毕节市纳雍县羊场乡曾底坝村穆华奎,古铜色的脸庞,在山乡蜿蜒的水泥路骑一辆摩托而来,外貌就是常见的山区中年农民。然而他停稳摩托下车后,我们才发现他走路一瘸一拐。原来,在24岁时,他到山上采石建猪圈,石头滚下砸断了一条腿。妻子患有癫痫生病,女儿得了先天性心脏病。为了赚钱养家,他装了假肢前往浙江打工,一去多年。

当听到家乡出台产业扶贫政策后,2016年他转头回乡,先是养鸡,然后在扶贫“特惠贷”支持下,办起了养猪场。当他带我们走进养猪场内,一只只猪看见他,就“嗷嗷”闹开了,有的还双脚搭起趴在猪圈上,他就像对待宠物一样,咧嘴笑着抚摸着它们。他告诉我们:“今年我家脱贫没问题。”

装假肢的穆华奎回乡办起了养猪场,他说:我家脱贫没问题。段羡菊摄

朋友,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人穷志短”现象。在贵州,曾经有人编了顺口溜嘲讽:“年轻力壮吃低保、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有的农民,三兄弟都成家立业,牛高马大,却想着法儿要为父母争取贫困户、低保户,把赡养责任推给政府。有的村,村民评议出本村需解决“五鬼”现象:懒、酒、赌、吸毒、扯皮。

为了转化引导他们,贵州有的县修订村规民约,评“懒汉”、治“懒汉”;有的县开出“三转”帮扶“套餐”:懒转勤、勤转能、能转富。但是,以我一年多来走村串户了解,“懒汉”是极少数的,经过教育后,内生动力也在增强。他们有的扎根乡土,不怕日晒雨淋,靠种养脱贫;有的远走外省他乡,忍受家庭分离和劳累之苦,打工挣钱;有的不但自立,还创业办起了工厂,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他们会让你肃然起敬,让你精神振奋!

我敬他们的感恩。在贵州山乡走访,不止一次碰到一线扶贫工作人员展示他们精心珍藏的“礼品”。它们都不是工厂的机器生产,而是来自村民的双手;都不贵重,但在受赠者心中却价值连城。受赠者们都用适当的物品,想方设法变相“还礼”,尽管他们认为,这份真情是无法用物质来回报的。

在常年云雾缭绕的乌蒙山区威宁县石门乡,驻村的青年乡干部何平家中“二宝”出生时,收到了苗族妇女王智英赠送的背扇。我们眼前的这幅背扇呈长方形,上面有图案、花纹,鲜艳漂亮,使用传统苗绣手法,一针一线透露着编织心思。

背扇是贵州母亲常用的襁褓与摇篮。这是王智英花了一个多月业余时间完成的。她想用此表达自己的心意:“看我们白天经常不在家,他就晚上来,帮助我们商量怎样赚钱脱贫。”如今,全家摘掉“贫困帽”,日子越来越踏实。“何平这个人不只是对我家,他对每一家都很关心。”王智英对小伙子一阵猛夸。

六盘水市水城县阿戛镇松绿村,当我们见到驻村扶贫的县文旅局干部杜昌丽时,她为了手头的扶贫工作,刚刚放弃了送孩子到大学报到的心愿。孩子在海边的大学门口,用手机录了报到视频发来。提起这事略有伤感的她,转过来开心地拿出手机给我们看,相册里有四双色彩丰富、图案精巧的鞋垫。它们来自曾帮扶的贫困村民甘白琴。

驻村扶贫干部杜昌丽收到的“礼物”,受访本人提供图片

她忍不住在微信朋友圈晒出来,向大家分享喜悦:“再到杜兴乔家走访,冲洗得发亮的水泥地板、整齐摆放的家具,看到这些改变,心里有些小欢喜。最感动的是杜兴乔妻子甘白琴一针一线为我缝制的鞋垫,收下了,一份深厚的情谊。”

朋友,此时,窗外又透进一阵阵桂花香。在这丰收的季节,我在猜想、挂念信中这些打过交道的农民,这些最可敬的人,今年的收成、收入如何:何国强一家县城生活越来越红火吧?刘青平家石斛、竹子卖得如何?穆华奎的养猪场办得怎样?王智英在成都打工的工作稳定吧?有着这样勇敢、励志、感恩的人民,怎能不让人对战胜贫困信心十足!

以摆脱绝对贫困“一个都不能少”为目标,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脱贫攻坚行动,正在中国大地上演,业已进入冲刺阶段。贵州是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也是近年来减贫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脱贫故事深厚精彩,我在贵州常常因此心潮澎湃。朋友,期待下次与你分享在贵州的感受吧,就此搁笔。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