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左文学:让村民过上幸福小康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左文学:让村民过上幸福小康生活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6-11 11: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走进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远处山头矗立着四个大字---“穷则思变”。它时刻不停在提醒村民,要不断发展,勤劳致富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2014年以前,塘约村还是一个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的二类贫困村。当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田淹了,路也毁了。面对被洪水洗劫的家乡,村民感到的只有绝望。如何发展、怎么发展成为摆在村支两委面前的难题。

1971年出生的左文学从2002年开始担任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塘约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小康示范村的华丽转变,成为贵州省脱贫攻坚的村级样板。

左文学甘于奉献,舍小家顾大家,他原本创办了一个木材加工厂,日子过得富足。但是他依然决然放弃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村集体工作。他说:“我经常给我们村干部说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人不看你多少钱,而是看你干了多少事,只要你的生活有保障,小孩的教育有保障,就要为社会做点事,为家乡做点事。”

洪水过后的塘约村满目疮痍,农田被毁,颗粒无收。左文学深切地感受到传统农业农村抵御自然风险力量之薄弱,必须走抱团发展的道路。左文学提出在村里建立合作社,实行土地流转,抱团发展。绝大多数村民都同意左文学的发展思路,塘约村成立了金土地种植合作社,村民可以流转土地,或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实现村社一体,抱团发展。

当时村集体资源在洪灾过后总共还不到4万元,没钱办不了事,村里只好找到当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希望以合作社的名义贷款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左文学说:“我们一共开了3天会,最后一天做了一个决定,我们11个班子成员,除了一个女同志以外,都要向农村信用社贷款,贷来的钱给集体用.当时班子成员最低的贷了8万元,最高的贷了15万元,10个人共计贷款110万元,合作社这才有了最初的启动资金.”

借来的钱除了付清土地流转,村里还用这些钱购买了农机、种子、化肥,把流转出来的土地全部种上了莲藕。直到2015年下半年,村集体才有了第一笔收入——86万元,村民看到合作社有了收益,加入合作社的热情也高了起来. 村里成立了建筑队、运输队和妇女联合创业中心,为村民就近就业提供机会。合作社成立之前,在外务工的村民有八九百人,现在只有四五十人还在外面务工。

2019年底,该村村集体经济达63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140元。

今年全国两会上,左文学建议国家加大对乡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在人口较大的村寨办公办幼儿园,满足农村儿童就近上好学的愿望。同时完善乡村用人机制、畅通乡村用人渠道等方面的建议,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福利待遇,让人才留下来,从而打造一支“赶不走”的队伍。

48岁的彭远科是塘约村的村主任,他与左文学已经搭档7个年头。他表示,没有左文学的付出和努力就没有塘约的今天,同时他也严以律己,非常民主,遇到村里的大事小情,他都会和村班子一起商量,从来不搞一言堂。他也没有什么架子,总是贴心对待村里的发展,对于反映的问题能够公平处理,不徇私。总之,他是一个值得尊重,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今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来袭,左文学严密布局,奋战在前,一手抓好疫情防控,一手打好脱贫攻坚战。推动蔬菜种植、蔬菜加工厂复工,目前加工厂正在火热建设,预计6月底建成;想方设法帮助制包厂、制衣厂、电子生产厂复工复产;将为周边的6个村寨提供近千个岗位。

“我们还将快速启动乡村振兴学院建设,打造研学基地、修建民宿,致力于将塘约村打造成产、学、研、休闲度假的旅游目的地。”左文学说。(记者 程月竹 杨军 编译 董贤武)

原文见6月11日中国日报18版 英文链接: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006/11/WS5ee17133a31083481725237d.html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