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余必丽:领头发展18年 “鹧鸪园”变“小康村”

全国人大代表余必丽:领头发展18年 “鹧鸪园”变“小康村”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6-05 17: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二十年前,余必丽决定发展鹧鸪园村,这项工作一担上肩就扛到了今天。她带头给村庄换了新面貌,也给村民带来了新生活。

鹧鸪园村是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城南街道的一个小村庄,离县城中心虽然不远,但却是个严重缺水的贫困村。全国人大代表余必丽是该村党支部书记。

1998年,和当地许多年轻人一样,30多岁的余必丽也想离开家乡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在城市找寻更多工作机会。但很快她又回来了。

余必丽说:“看到外面那么发达,我希望我的家乡也能变得富饶美丽。所以我希望利用我们的土地开发农业,带领家乡人民走上致富路。”

2002年余必丽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村里首个女书记,面对群众看待女性的传统观念,她心中压力巨大。

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她决心和其他领导干部一起改善村里的硬件设施,为发展鹧鸪园村铺设道路。“我们重点抓基础设施建设,把路修通,把水接通,让老百姓真正看到效应,认为领导班子是能为老百姓做事的,老百姓的思想慢慢有了改变,认可了我们的工作。”余必丽说。

她还鼓励乡亲们放弃传统而单一的稻谷作物,改种经济蔬菜。村民们不赞同拿土地来种蔬菜,更何况还要投入资金修建大棚。理解到村民们的担忧,她就率先种起了蔬菜,给村民们做出示范。

2008年,余必丽贷款2万元建了6个大棚,种植西红柿、辣椒、茄子等反季节蔬菜,一年创收6万多元。村民们看到后,也开始跟随她种起大棚蔬菜,大大改善了各自的生活条件。

贺大翠就是其中的一员。她说:“我家以前很穷,在余书记的鼓励下,我租了十几亩土地,种植各种时令蔬菜,逐步改善了我家的生活。现在家里一年种菜的收入就有10万元左右。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不求回报,一直资助着村里坡乱组的一个姓陆的孤儿读书,从小学读到大学毕业。”

在其他村民眼里,余必丽书记敢于担责任,又乐于助人。“余必丽书记是个有担当的人,敢想敢说敢做,考虑事情都是站在为全村百姓谋发展谋幸福的角度。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在发展大棚蔬菜、种花椒树时,她耐心地反复去做一些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帮助他们转变观念,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直到做通工作,群众乐意为止。”村民岑剑如是说。

2017年,鹧鸪园村成为远近有名的“小康村”, 率先从全县贫困村中脱贫出列。到2019年底,鹧鸪园村的贫困户已经全部清零,全村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网络。

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余必丽表示,为民服务、改善家乡的责任更重大了,她会办好民生实事,造福百姓。

“每年我们都会挨家挨户拜访,收集老百姓的意见,看他们有什么困难。也会去其他省、市、县走访调研,一是学习他们的经验,二是找问题找差距。”余必丽说。

在今年的两会上,余必丽聚焦乡村振兴,她建议完善包括污水处理、高铁、水库以及农村医疗服务等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鹧鸪园村是以布依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落,余必丽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还能继续保留并发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优势。

余必丽说:“我们村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民族服饰和习俗。我们现在也在挖掘我们民族的文化打造乡村旅游。”“另外就是利用我们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打造无公害的蔬菜品牌,发展观光农业,兴建乡村民宿,这些都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项目。”(记者 杨军 程月竹 编译 王瑾)

原文见6月5日中国日报国际版16版 英文链接:https://global.chinadaily.com.cn/a/202006/05/WS5ed991f5a310a8b24115b008.html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