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罗应和:搬出山沟沟 抱上“金娃娃”

全国人大代表罗应和:搬出山沟沟 抱上“金娃娃”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6-04 14:5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带来了几个穿着苗族和布依族传统服饰的“唐娃娃”。对于罗应和而言,这些娃娃不仅是当地的产品,也象征着搬迁群众的生活变化。

搬迁前,罗应和居住的斗底村位于贵州省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属于不通水、不通路、不通讯的“三不通”地带。

他说:“以前要买点油盐,都要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家里也没有像样的田土,只能在石头缝里面种包谷,一年辛苦到头,还是不够吃。”

2016年,罗应和与5000余名村民一起搬到了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的新民社区,那里医院、学校、超市、农贸市场一应俱全。

罗应和说:“不少搬迁户存在故土难离的情结和对搬迁后生产生活的忧虑,比如说搬出来后能不能适应新环境以及找不找得到工作。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中的一员,我完全理解他们的心情,并和社区其他工作人员尽最大努力消除他们的顾虑,帮助他们适应新生活。”

村民罗国志今年67岁了,他在搬迁前基本没出过村子,没见过外面的世界,思想工作非常难做,觉得农民的根就是土地,没了土地出去后怎么生活?罗应和找准他不愿搬离的原因,告诉他搬出去会有哪些扶持政策,最重要的就是用孩子的教育来打动他。

“现在他们一家五口日子过得非常舒心,儿子、儿媳和孙子都在社区找到了工作,家里面月收入超万元,前阵子还提了辆新车。”罗应和说到。

面对搬迁群众难以适应新环境的问题,罗应和主动带领社区干部上门手把手教大家怎样使用新房子、开关门、用水电等,让大家安心住下来。

为进一步巩固搬迁群众就业,罗应和组织开办了黔南州第一个移民技术技能培训学校,提供电焊、家政、缝纫和计算机等职业技能培训。到目前为止,已有3800多人接受了培训。

为了方便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罗应和在社区建立扶贫车间,目前两个扶贫车间已提供岗位300余个。其中唐人坊扶贫车间与北京唐人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生产“唐娃娃”系列商品,工资按件计算,每月3000元-5000元不等。

罗应和说:“斗底村以前是苗族、布依族混居,我想把少数民族文化也搬出来,唐娃娃作为一个民族文创产业,让我们的社区留得住乡愁。”

“目前唐娃娃在北京唐人坊卖得非常好,我们一开始主打苗族、布依族的娃娃,现在已经发展到56个少数民族的娃娃都在做,下一步还打算把京剧、戏剧里面的角色也融入进去。就唐娃娃来说,今年我们已经接到100万元的订单了。目前想扩大业务规模,拓宽销路”他补充说到。

截至2019年底,贵州累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

在过去的一年里,罗应和陆续在贵州的50多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调研。今年两会上,他建议政府从东西部扶贫协作,国家政策等多方面扶持移民安置区扶贫车间扩大规模,解决更多百姓稳定就业,并提供更优惠的政策助力发展。

身处基层一线,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中,罗应和身先士卒,带领大家死守关卡严控社区出入,动态排查流动人口,同时积极安排社区扶贫车间做好防疫措施,有序开展复工复产,解决了近1800名搬迁群众就近务工的问题。

他说:“扶贫车间已于2月18日全面复工复产,车间工人基本都是社区居民,影响还是比较小的。在初期,戴口罩、常通风、分散坐是我们的防疫保证,现在工作和生活已经趋于正常。”(记者 王茹 杨军 编译 赵妍迪)

原文见6月4日中国日报18版 英文链接:https://global.chinadaily.com.cn/a/202006/04/WS5ed838bda310a8b24115ab7b.html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