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地闯出新天地 贵安破局内陆开放历史命题

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地理局限的贵州,仿若陷入无解的困局。2016年,国务院正式同意设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作为先行区,贵安进一步站到了聚光灯下、舞台的中央。

新高地闯出新天地 贵安破局内陆开放历史命题

2020-03-24 12: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图为贵安综合保税区。

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地理局限的贵州,仿若陷入无解的困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用行动喊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倔强。时至2020年,贵州将彻底打碎千年的贫困,改写史书。

“地”的短板,已在天时与人和的强力带动下,用创造人间奇迹的方式改写。然而,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贵州如何更进一步,再创奇迹?

2014年,第八个国家级新区落户贵州,甚至早于其他一些经济更为发达的省份。贵安新区横空出世,中央明确要求,贵安新区要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所作定位,可谓量身打制;所承期待,可谓众望所瞩。

贵州、贵安,被历史性地推到了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国家战略的先锋队位置。

这是时代的选择,也是贵州的荣耀,更是历史的机遇。

2016年,国务院正式同意设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作为先行区,贵安进一步站到了聚光灯下、舞台的中央。“试验区中的试验区”“先锋队中的先锋队”———有人这样评价。

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号角业已吹响,贵安如何在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中摸索出路子,事关贵州下一步发展大局,事关国家战略布局。2020年2月24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贵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贵安新区结合实际大力推广自贸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等改革成功经验”,就是不惜加码政策红利,创造一切条件,冀望贵安只争朝夕。

这是万难不辞的嘱托,更是使命必达的考题———新高地,必须闯出新天地。

大平台 大动能

3月19日,在位于贵安综保区的贵州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IHUB仓储配送中心,一辆来自深圳的物流货车,正停靠在仓位平台上,有序卸货。

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中邮贵安IHUB仓,包括收货区、发货区、库存区,是西南地区目前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仓配中心之一。贵安新区成立之初,人们很难想象,这样的仓配中心会落户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的贵州。

大开放呼唤大平台。

对标一流,补齐短板,贵安新区对外开放的速度和力度,从贵安综保区的成长可见一斑。

贵安新区成立第二年,2015年1月,贵安综保区获批设立,成为国家批准贵州设立的第二个综保区,2016年3月,贵安综保区正式封关运行,创造了“当年获批、当年修建、次年封关”的贵州速度。

封关运行5个月后,贵安综保区就进行了第一次改革创新——将综保区与电子信息产业园进行机构整合,按照“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一体运营”的模式管理。目前,贵安综保区已累计建成厂房、写字楼和配套公寓150多万平方米,其中已对外出租80多万平方米,在建项目68万平方米。此外,综保区服务大楼及海关监管设施、富士康贵安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孵化园、龙山标准厂房一期、贵安云谷综合体、综保区进口商品直销中心等基础设施已建成投用。

“不仅区域面积扩大,创新改革后的综保区,实现空间契合、功能叠加、管理联动的效果。”贵安新区贸易促进局副局长肖炀说,综保区不断学习先进经验、优化营商环境,成长为贵安新区扩大开放的桥头堡。

肖炀说,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贵安综保区积极复制推广自贸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等)改革成功经验,先后复制推广“智能卡口”“集中汇总征税”“一次备案、多次使用”“自报自缴”等上海自贸区经验;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通关一体化等措施,率先在贵阳关区内促成了“委内加工”“保税维修”“四自一简”“简化进出区管理”等措施落地,在复制推广“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自贸区监管创新政策的基础上,允许企业“先入区、后申报”和负库位“先出区、后申报”,助力对外贸易增长,进口货物通关时间由2017年的平均10小时下降到3.6小时,出口货物通关时间由2017年的平均0.195小时下降到0.033小时,超额实现整体通关时间再压缩三分之一的目标。

大平台释放大动能。

数据显示,贵安综保区(电子园)成立4年来,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22.97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59.38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82.04亿元,税收收入累计完成17.58亿元,解决就业人口2.2万人;先后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省级低碳产业示范园区、省级绿色示范园区、泛珠三角区域制造业创新发展合作示范试点园区。

可以说,贵安综保区(电子园)已经初步成为贵安新区乃至全省外向型经济增长的“领头雁”。

大开放 大产业

站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宽阔的广场上举目望去,一片高楼映入眼帘。富士康、苹果、微软、印度国家信息学院……大楼上一个个醒目的logo,标志着贵安新区已聚集了众多全球闻名的企业和机构。

两公里开外,一片特色风格建筑群正在紧锣密鼓开展建设。金黄色的尖屋顶、宽大的飞檐,部分建筑雏形已现,这就是正在打造中的“东盟小镇”。

漫步贵安新区,不少人欣喜于这里的浓浓“国际范”。

落户贵安新区,不少企业受益于这里的高水平开放。

2016年落户贵安综保区的港资企业晶泰科(贵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泰科公司”),看中的正是贵安新区对外开放的“国际视野”。

“选择贵安之前,我们考察过湖南、江西、四川等很多地方。相比之下,贵安的平台起点高,气候条件好,政策和服务给力,优势很突出。”晶泰科公司负责人唐德乐说,企业专业从事液晶面板行业,入驻贵安后,得益于高水平开放平台和良好的营商环境,企业飞速成长。

3月17日,复工复产后的晶泰科公司里,全自动偏贴机不停运转,工作人员穿着防尘服,有条不紊地完成清洗、研磨、烘干等各道工序。目前,该公司可生产1.8英寸到55英寸的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和电视机液晶面板,其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南美等海外市场,2019年实现进出口总值8670万美元。

以开放聚企业、兴产业,贵安新区借助综保区的外贸窗口平台,抓住对外开放的“牛鼻子”,从产业破题,依托以富士康加工制造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聚集晶泰科公司等一批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近年来,贵安新区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聚焦以大数据为引领的智能终端制造、高端装备制造、大健康新医药、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五大主导产业,布局了多个园区,扛起高质量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大旗。

大融合 大未来

2020年2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贵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促进贵阳市、贵安新区融合发展。引领黔中城市群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开放层次的风向标,再次指向了贵阳和贵安,更指向了两地的强强融合。

作为贵阳和贵安对开外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监管区域,两地的综合保税区如何携手共进备受关注。

从地图上看,贵阳综保区、贵安综保区距离不超过60公里。外部通道上,两地几乎共享地缘优势,北上连接黔渝新欧国际大通道,南下通联西部陆海新通道;以贵阳市和贵安新区为中心来看,西部有清镇到贵安的物流网络,东部有以龙洞堡国际机场口岸为依托的空港物流,北部有扎佐物资集散中心,加上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南部有改貌铁路口岸,一张辐射贵州全省乃至周边省区的物流大网已初步形成。

“两个保税区携手,如何打通共用这些物流资源和平台,真正实现‘区港联动’是值得研究的新课题。”贵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贵州省物流行业协会副会长高波说。

“目前全国各地综保区普遍存在‘重申报建设、轻运营管理’和省级主体作用发挥不显著,市级层面能动性不足,特殊区域与属地开放型经济融合度低的现象。”肖炀认为,综保区自身造血能力较低,贵阳贵安两地的综保区按照“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一体运营”管理,不是简单的合并,整合完成后可进一步增强特殊区域与贵阳贵安的关联性,减少因业务雷同而产生的内部同质化竞争。同时通过借鉴先进省份围网外普遍有较大面积的配套区的做法,采用“区内产业带动区外发展,区外收益反哺区内产业”的发展模式,或将为贵州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提供重要平台支撑,为下一步申请建立自贸区打下良好基础。

事实上,早在2015年12月,由国家海关总署牵头组成的国家联合验收组对贵安综保区进行验收时,验收组组长、时任海关总署加贸司副司长李志辉就指出,贵州省、贵安新区应紧紧抓住海关特殊区域优化改革以及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创新监管制度等有利时机,进一步扩大开放力度。2016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建议,国务院支持贵州结合国家战略和自身定位设立中国(贵州)内陆自贸区。

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贵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贵安新区结合实际大力推广自贸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等改革成功经验”。此后,贵阳海关出台的支持贵安新区发展措施中,也提到“支持贵安新区参与中国(贵州)自贸试验区申建工作,及时提供海关建议”。

大融合孕育大未来。

贵阳市、贵安新区将着眼更好地融入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国家战略,肩负起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先行区建设的责任和使命,加快打造开放新高地,带动全省大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游红)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