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优做强实体经济 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

在贵阳海信电子车间,工作人员在智能电视机生产流水线上监控质量、组装整机。依托贵州工业云平台,大力推动企业上云,利用大数据+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指导和支撑。

做优做强实体经济 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

来源: 贵阳日报
2019-11-08 11:2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贵阳移动能源产业园一期工程项目现场,工作人员在生产线上忙碌。

在贵阳海信电子车间,工作人员在智能电视机生产流水线上监控质量、组装整机。

贵阳吉利工作人员在组装汽车。

■引言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70年风雨兼程,70年峥嵘岁月。回首70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筑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70年来贵阳大地发生了历史巨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阳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0.7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798.45亿元。

乘着新一轮对外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东风,贵阳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更新观念、深化改革,以中高端制造业为抓手,聚焦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改革 凝聚发展强大动力

70年砥砺前行的奋斗史,也是一部风云激荡的改革史。

1979年,贵阳在当时的花溪区小碧乡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在全市农村推行小碧乡的联产承包“套数”。由此,贵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一路加速,出现了以专业户、重点户为代表的商品经济雏形。

随后,1984年5月,中国共产党贵阳市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全市实现“三个根本好转”,大力推进两个文明建设,为20世纪末全市经济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紧接着,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市委、市政府在扩大试点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10个政策性文件,为推动企业发展作出了157条规定。

贵阳在不断地深化改革中解放了生产力,凝聚起强大力量,实现新跨越——

“十一五”期间,贵阳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525.6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21.82亿元,增长了1.1倍,年均增长14.2%,比“十五”快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

“十二五”期间,贵阳经济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4年位居第一、2012年位居第二,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从24.4%提高到27.5%。率先在全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新突破。

正是这种敢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让贵阳在拥抱新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实现新的作为。

贵阳先后获批全国移动金融试点城市、科技金融试点城市,贵州金融城建成投用,全国首家大数据交易所、众筹金融交易所开业运营,贵阳银行A股成功上市,会展业综合排名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转型升级 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7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翻天覆地的转型史。

《中国制造2025》提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制造业做大做强是中国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贵阳积极抢抓时代机遇,推动“四个强化”,做实“四个融合”,坚定不移把大数据战略行动向纵深推进,通过继续加快打造“中国数谷”,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以顶层设计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贵阳先后出台《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成“中国数谷”的实施意见》《贵阳市大数据精准招商规划(2016—2020)》等政策措施。

以大数据凝聚产业,助力产业加速聚集。贵阳建设产业生态示范基地、数字经济产业及应用创新基地、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示范基地等16个大数据产业集聚区,聚集了英特尔、戴尔、思爱普、阿里巴巴、华为等一批世界500强高科技企业。

以强化人才引进,助力经济转型升级。贵阳出台了《创新产业人才集聚机制助推大数据大工业大招商行动的十条措施》等引才政策,建立人才服务绿卡制度,在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住房保障、落户办理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018年,贵阳大数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增长22.4%。建成大数据产业园10个,引进大数据优强企业58个,新增规模以上大数据企业51个,大数据已然成为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深度融合 促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何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把握机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贵阳用行动给出了答案: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贵阳紧紧围绕打造“中国数谷”的目标,以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以“千企引进、千企改造”工程、“万企融合”大行动为抓手,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轨道。

按照“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升级改造。目前,全市已有647个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

依托贵州工业云平台,大力推动企业上云,利用大数据+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指导和支撑。2018年上云工业企业超过500个,到2022年实现所有企业上云。

大力构建数据驱动的工业新生态,力争五年内打造形成一个区域级综合技术平台和一批重点行业级平台的“一横多纵”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培育1000个以上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

全力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推动实现“一五十百千万”目标,即到2020年形成1个EB以上的海量数据存储能力,完成5个国家级示范试点任务,培育10个以上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商业影响力的大数据品牌,推出100个以上大数据应用场景,实现1000亿元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聚集1万家以上大数据市场主体。

数据显示,2018年贵阳市实施大数据与工业融合项目260个,总投资额314.7亿元,超过1000万元投资额以上的项目120个,超过1亿元投资额以上的项目29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贵阳将以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宽阔的视野拥抱世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故事

贵阳中柔燕窝有限公司:

聚焦中高端大众消费品 让燕窝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日,在贵阳中柔燕窝有限公司,一批刚从印尼原装进口的燕窝原料经过挑毛、称重、封装及高温高压杀菌蒸煮等一系列生产流程后,变成燕窝风味水、花胶燕窝等即食产品。

位于智汇云锦孵化基地的中柔燕窝公司,是今年我市紧扣“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发展愿景,引进的中高端消费品制造企业。

“今年7月,中柔燕窝智能制造生产线试生产,产品通过三个专卖店推向市场,反响不错。”贵阳中柔燕窝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克中说。

去年以来,贵阳市瞄准中高端消费和中高端制造,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通过推动消费升级等一系列举措,促使企业进一步聚焦市场、对标市场,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升级。

在周克中看来,只有坚持产品升级应对市场竞争,以多元化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以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不同需求,推出不同口味不同价格的产品,才能牢牢抓住市场、抢占市场。

“兼顾不同的消费群体,我们将燕窝分成了高端化、大众化及快捷化三大类别,不同的消费群体有着相对应的产品,让燕窝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周克中表示,下一步公司将以贵阳生产基地为中心,辐射西南地区,明年在全国34个城市设置100个专卖店,争取三年时间布局全球。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