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亩以上坝区,贵州特色农业的聚宝盆

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多山省份贵州正充分利用其为数不多的平坦土地发展经济作物,努力提高农村居民,尤其是贫困家庭的收入。

500亩以上坝区,贵州特色农业的聚宝盆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10-17 10:5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版面截图

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多山省份贵州正充分利用其为数不多的平坦土地发展经济作物,努力提高农村居民,尤其是贫困家庭的收入。

安顺市普定县新中田坝韭黄种植基地,空气中弥漫着韭黄独有的香味。村民王厚德告诉记者,自己家里有3亩地,过去主要种玉米,一年只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自从三年前和村民们一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韭黄,光是流转费每年就有2400元,加上自己在合作社务工,每个月有2000多元,一年下来收入近3万元。

韭黄是中国人餐桌上常见的一道菜,播种一次可以采五年,一年可以收割两到三次,且抗虫害能力强,比种玉米的经济效益要高。

据王厚德介绍,韭黄亩产值最低也有2万元,是种玉米的20多倍,种水稻的10倍。

除了土地流转费和合作社务工工资,村民还可以从农业公司的利润中获得红利。

三年前,张和顺家还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村里发展韭黄产业,他申请“特惠贷”5万元入股到村级公司,仅年终入股分红就有1万元。

普定县的平均海拔在1400米左右,这里气温较低,土壤肥沃,水分充足,适宜韭黄生长。随着产业品种的壮大、品牌品质的树立,普定韭黄实现了从“主动找市场”到“市场主动找”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村级农业公司应运而生。这些公司从合作社收来韭黄,售往外地。

为推动产业快速发展,普定县以普润实业公司为龙头,乡镇设子公司,每村立合作社(分公司),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公司运营机制。

普润实业公司董事长杨斌说:“韭黄产业规模的扩大吸引了更多的商机。普定韭黄日产量在40余吨左右,而整个市场的日需求量在230吨左右,市场空间依然巨大。”

据当地政府介绍,普定县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已解决2万人就业,其中65%为贫困户,实现就业人员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7.09%下降到2018年底的1.66%。

目前,普定县韭黄可采收面积6万余亩,预计产量达1.5亿斤,综合产值达7.5亿余元。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平坦肥沃的坝区弥足珍贵,500亩以上的坝区仅占全省耕地面积7.2%。与山地相比,在坝区发展种植养殖业,能够实现一年一收、一年多收,产业发展可以达到“吹糠见米”的效果。

为此,贵州通过深入推进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以全省1641个500亩以上坝区为突破口,以农民持续增收特别是增加贫困户收入为目标,大力调减低效作物种植,发展以韭黄为代表的茶叶、食用菌、中药材、辣椒等高效经济作物,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并取得突出成效和丰硕成果。

贵州省社科院专家陆光米表示,农村产业革命要求走从分散性生产向市场化大生产、从自给自足向商品生产、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路子。

“调减传统低效作物,选择见效快、效益好、带动力强的产业,从‘为吃而生产’转向‘为卖而生产’,充分发挥产业规模效应、品牌效应,最大限度挖掘农产品商品价值,就亟需提高农民对新型产业的适应性。”他补充说到。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客商开始关注贵州出产的农作物,并组团前来采购。

在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的同时,贵州调低玉米等传统作物的种植比重,以此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破解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尽快实现同步小康。

“绿水青山可以通过发展特色中药材、食用菌、茶叶、特色蔬菜等有机、绿色农产品实现向金山银山的转变。”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贵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的珍、野、稀、名、特物种资源,是发展特色农业的资源“宝库”。

原文见中国日报10月17日5版。

英文链接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1910/17/WS5da7c701a310cf3e35570fd8.html

(记者: 张余 杨军 编译: 赵妍迪)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