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城市新生活,贵州易地扶贫搬迁户都笑了

截止2019年8月31日,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累计建成安置点943个,住房45.6万套,累计完成搬迁入住184.5万人,占计划任务的98.1%,剩余3.5万人将在2019年年底前全部入住。

开启城市新生活,贵州易地扶贫搬迁户都笑了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10-05 09:5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版面截图

“以前在农村,交通不方便,出门靠走路,遇上下雨得穿雨靴,上山下山几个来回,去一趟镇里一天时间就没了,买袋盐都需要一天时间。现在好了,下楼超市,小孩上学就在隔壁,政府还帮助我们解决了工作,做梦都没想到……”

刘洪跃去年4月份搬到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矮屯社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平房,并就近找到了工作,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在之前,他怎么也没想到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刘洪跃的老家在铜仁市碧江区瓦屋乡司前村,位于大山深处的司前村,发展无计可施,农村交通不畅,医疗设施落后,子女教育不便,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走进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矮屯社区,一排排整齐的楼房映入眼球,车辆直通大楼,街道宽敞平坦。在小区楼的旁边,是社区移民公共服务中心办事大厅。晚上6时,天光渐弱,社区一片祥和,居民们不约来到办事大厅前的广场上闲坐。

矮屯社区位于铜仁市碧江区苏州产业园核心区内,占地面积104641平方米,目前已安置3119户12296人,涉及易地扶贫搬迁住房2836户11735人,来自印江、松桃、沿河各地的贫困村村民,相聚一堂,开启了城市幸福生活。

“小孩上学不用担心了,一个学期的学费只要一百多元,老人就医也有了保障。”如今,42岁的刘洪跃,夫妻俩都在社区附近的工厂上班,不再外出务工,一家6口得以团聚,既照顾了老人小孩,靠着稳定的工资收入,还能够保障基本开销,日子过得满意。

过去,瓦屋乡的很多村民要攀爬这样的垂梯进出村寨 图片来源网络

      2015年12月,贵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当头炮”,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开展了贵州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贵州根据特殊的地形地貌、贫困人口分布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创造性地探索出“六个坚持”的特色搬迁脱贫路子,即坚持省级统贷统还、坚持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坚持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和坚持以岗定搬以产定搬。

   2018年下半年,贵州提出聚焦“五个体系”建设,明确后续工作重点抓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等“五个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做好“下半篇文章”。

   截止2019年8月31日,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累计建成安置点943个,住房45.6万套,累计完成搬迁入住184.5万人,占计划任务的98.1%,剩余3.5万人将在2019年年底前全部入住。

   铜仁市也按照“六个坚持”“五个三”“五个体系”总体要求,共累计已搬迁20.2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75万人,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7.71万人,跨区域搬迁全省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占全省的57.3%。

“每个月楼下都有定期培训,不仅免费,还会每天补贴40元,厨师,刺绣,电工,保安……自愿报名,愿意学什么就报什么。”今年3月,从石阡县石固乡龙塘坳村搬入万山区旺家花园社区的谢令,通过培训,做起了社区宣传的工作。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为了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近年来,铜仁市把解决好搬迁群众长远生计作为目标,围绕就业和增收两个核心,对搬迁群众的就业创业、产业发展、收入致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建档立卡跟踪管理,让搬迁群众真正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谢令曾经主要靠外出务工贴补家用,家里奶奶、父母,三个老人需要照顾,常年在外,让他很不放心。“以前在农村住木房,做梦都没想到能在城里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现在的工作也让我很有收获,很有成就感。”

在提供就业支持与技术培训的同时,铜仁市还对搬迁劳动力通过有组织输送到苏州等地稳定就业的,给予一定的就业援助,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创业条件的搬迁劳动力提供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各方面保障居民就业难题。

“了解到有易地搬迁政策后,我们就积极争取,4个孩子如果能在城市上学,得到规范化教育,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冉景芳来自印江县杉树镇对马村,丈夫在外务工,移民搬迁使她既能照顾4个孩子,又可以就近务工维持家庭基本开销。

“邻居之间都非常热情,大家有事就会互相帮忙,遇上什么困难可以找便民服务中心,第一时间就会来替我们解决。”回想起刚刚搬来时的情景,冉景芳笑得合不拢嘴,原本有些顾虑的她,搬来第一天就打消了所有疑虑。

铜仁万山区旺家花园社区位于万山区丹都街道,占地约663亩,目前已修建包括步梯房和电梯高层共62栋,主要承接来自思南、印江、石三个跨区县搬迁群众,已搬迁入住3562户15620人,入住率达到百分之七十,社区内设有微工厂和物业等,本地就业1100余人,全社区基本实现一户一就业。

“出门几分钟就是微工厂,工作很轻松,收入也稳定,但更多的是自己喜欢,以后下岗了还能用上,对我而言,这是一笔人生财富。”范依娜是广西人,嫁给丈夫吴伟后一直在外漂泊,大大小小的生意都做过,但丈夫的皮肤病让整个家庭经济难以支撑,今年年初一家三口搬进了旺家花园社区。

接触到刺绣这份工作后,范依娜很感兴趣,通过两轮的培训后,今年七月份上岗,对于这份工作,她本人表示非常满意。“刚开始看到线团很头疼,当第一次看到自己绣出来的成果后,很有成就感,现在已经爱上了这份工作。”

   贵州省生态移民局局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杰表示,贵州将不断积累经验,着力破解难题,全面深入巩固搬迁成果,持续加快“五个体系”建设,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大力推进,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做到搬得出,稳得住,留得住。(记者 侯黎强 杨军 编译 董贤武)

原文见中国日报10月4日2版

英文链接: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1910/04/WS5d9695b2a310cf3e3556eba0.html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