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交通网成就贵州区域经济战略地位

立体交通网成就贵州区域经济战略地位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10-01 13: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近年来,贵州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构建起了集水陆空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当地官员表示,贵州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1949年至2018年,贵州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1195.38亿元。

70年间,贵州省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步大的跨越:1988年完成投资上亿元(1.29亿元),1996年上10亿元(11.87亿元),2004年上百亿元(105.3亿元),2014年上1000亿元,2018年创纪录完成投资1700亿元,占当年全国公路水路总投资的7.4%,投资总额连续5年超千亿,连续72个月位列全国前三,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交通投资稳增长作出重要贡献。2018年,贵州省GDP达到1.8万亿元,过去6年平均增长11%。

自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开始,贵州先后改建黔桂、黔滇两条国道,建成一些通往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公路。

1978年改革开放后,贵州公路建设高潮不断掀起,通车里程大幅增长,到2018年,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9.7万公里。

1986年,贵阳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的开工建设,拉开了全省高速高等级公路建设的新篇章。

2001年,贵州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凯里至麻江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15年,贵州成为西部地区第1个、全国为数不多县县通高速的省份,2018年底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453公里,在建2082公里高速公路。

2017年8月,贵州启动了农村“组组通”硬化路建设三年大决战,当年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7980公里。2018年通车里程77482公里,实现3.99万个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截至今年6月,通车里程达到78,688公里。

1978年,贵州省通航里程2802公里。到2018年底,全省通航里程已达3780公里。贵州初步形成通江达海的水路运输体系,水运交通服务能力明显增加。

在此期间,乌江、赤水河和两江一河三条出省水运主通道全部整治完工,其中断航13年的乌江“黄金水道”于2017年1月全线通航,结束了贵州‘不沿边、不沿海’的历史。截至2019年6月,贵州水利工程年供水量达到122.9亿立方米。

高铁,被誉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起飞的脊梁”。2014年,贵州首条高速铁路——贵广高铁建成通车,标志着贵州迈入高铁新时代,成为中国西部重要交通枢纽。

贵阳至南宁高速铁路预计将于2023年年底建成通车。贵南高铁,全长482公里,最高运行速度350公里每小时。该铁路从贵安站出发,途经贵州的龙里、贵定、都匀、独山、荔波,最终到达广西省南宁市。

贵南高铁通车后,贵阳将成为西部地区南下北部湾大通道的枢纽,西南地区高铁地位进一步巩固。贵州有关部门表示,从贵阳到荔波只需要1小时,游客到荔波旅游将变得十分的快捷。

贵州省9个市(州)实现通航机场全覆盖,2018年贵州机场进出港旅客达到2799.51万人次。依据《贵州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规划,到2025年贵州省将基本实现县县通通用机场。届时,将构建形成笼罩5A级以及大部分4A级主要旅游景区、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林区的机场网络体系。

贵州地貌类型复杂,以高原、山地为主,高原、山原、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7%,丘陵占10%,桥梁和隧道在交通网络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赤水河红军大桥是江津(渝黔界)经习水至古蔺(黔川界)高速公路贵州段的重要控制性工程。

大桥位于贵州省习水县习酒镇岩寨村,其净空高度世界第一,是一座超高墩、大跨度、特长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桥梁长2009米,主跨长1200米,贵州岸塔高243.5米,是目前亚洲同类型桥梁中跨径最大的山区峡谷大桥。

截至目前赤水河红军大桥主体及附属工程基本完工,正在进行收尾工作,预计在国庆假期大桥通车。

历经两年四个月奋战,全长4515米的洞湾隧道于今年4月11日安全顺利贯通。该隧道为正习高速公路首条贯通的特长隧道,标志着正习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公路早日通车奠定了良好基础。

正安至习水高速是贵州省遵义市线路最长、投资较大的一条高速公路。该线路将穿过多处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地区以及垂直高度超过100米的峡谷。目前全线25座隧道已贯通21座。

当地官员表示,随着交通网络的全面建设和升级,贵州作为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的地理区位优势不断凸显,贵州已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通道。(记者 宋梦醒 编译 车维维)

(原文见中国日报10月1日12、13联版 英文链接: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9-10/01/content_37513480.htm)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