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打好四场硬仗 书写减贫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了19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57.8万)易地扶贫搬迁的恢宏壮举。榕江县在推进产业脱贫进程中,充分利用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脐橙等优质果品产业,带动群众发展脐橙种植4万余亩。

贵州:打好四场硬仗 书写减贫奇迹

来源: 贵州日报
2021-02-26 11: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春至六冲河,两岸泛清波。在位于六冲河畔的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今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景,昔日悬崖下艰难求生的村民,如今迎来了幸福美好新生活,四方来客争相驻足,使得这片土地更加生机勃勃。

顺山川河流至远,眺望这片没有平原的土地,到处展露着绝处逢生的新机。多年来,贵州脱贫攻坚战愈战愈勇,贵州战法也招招制胜,“四场硬仗”步步为营仗仗告捷,在贵州历史、中国减贫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了19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57.8万)易地扶贫搬迁的恢宏壮举。

而今回溯往昔,从落后的西部省份到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板”,贵州的脱贫攻坚战打得漂亮又卓越,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

黔西县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特色辣椒产业,为群众开辟稳定的增收致富新途径。图为黔西县谷里镇龙井沟社区,村民抢抓农时采收特色辣椒供应市场。史开心 摄(贵景网 发)

基础设施建设破瓶颈——山山相连路路通

临近春节,在清镇市流长乡马场村学田组,邹建天未亮便起身忙碌,赶上新春这一趟,鸡舍里的3万只鸡要送往市区售卖。

从少小离家奔生活的农村少年,到如今年过三十的壮汉,邹建在老家谋到了稳定又有前景的产业。

“小时候家门口都是泥巴路,难得穿一回新衣服,出趟门泥巴能裹到膝盖弯。”回想起过去的场景,邹建一脸无奈。

近几年,随着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码,不仅通村路更平坦了,家门口的路也变成了踏实的硬化路。看着眼前的路,邹建一年前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一干就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路通了,山里人通向致富的大道也更宽广了。从县县通高速,到所有行政村通公路,再到7万多公里的“组组通”硬化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后一公里”就此打通,所有贫困村通动力电,所有行政村通网络,长期制约贵州农村发展的瓶颈被逐一破解,城乡之间的差距由此拉近,快速将县县相连、村组互通,创造出条条回乡创业路、产业出山路、通商便捷路。

与邹建一样,这段路的延伸,让更多农村人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为贵州1200万农村人口注入了新动力。

安顺市西秀区彩虹社区安置点,基础设施完善,环境干净整洁的社区,让搬迁入住的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徐其飞摄 (贵景网发)

易地扶贫搬迁改命运——户户迎家展新颜

改变宿命,唯有搬迁。在贵州的深山旮旯间,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是农村人穷又无力回天的无奈。眼看贫瘠困住数代山里人,贵州率先在全国打响了易地扶贫搬迁的第一炮。

在关岭自治县百合街道同康社区,8000多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在这里安家落户,一条宽阔的关花大道将社区与县城连接起来,是搬迁户们融入城市生活圈的主要通道,仅20分钟即可抵达。

18岁的曾泽念随家人从贫瘠的山窝窝搬迁至此,在社区车间找到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弟弟在临近的新校读上了初中。在曾泽念看来,如今的一切令她对新生活有了更多的憧憬。

年轻一代走出山,未来也更意气风发。2016年以来,作为全国搬迁规模最大、任务最重的省份,贵州完成搬迁192万人,这场“挪穷窝”“拔穷根”的治本之战,战出了“贵州奇迹”,累计建成949个集中安置点,建成安置住房46.5万套,大力创办扶贫车间935个、开发扶贫基地212个,截至2020年11月底,全省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88.64万人,山里人从此脱离了贫困的命运,并在新生活中逐步站住了脚跟。

在印江县木黄镇梵天菌业食用菌种植基地,工作人员搬运鲜香菇。目前,梵天菌业精准扶贫509户,合计1702人,解决就业近2000余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青 摄

农村产业革命拓生机——手捧果实袋装钱

产业是发展的根本。近年来,脱贫攻坚愈战愈勇,贵州兴起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以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引领的农村产业生机迸发。

在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人们靠种植刺梨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一个月两三千元,离家近工作不累。”村民邱明多在刺梨基地务工已五六年,家门口就业,为她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在六盘水市,靠产业发展及参与务工的农民不在少数,随着刺梨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小刺梨也迎来了大发展。54.15万亩生产基地,与40万吨的加工能力,让当地成为了国内体量最大的刺梨系列加工体系,产品远销云南、广西、广东、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区和国家。

以往的“小、散、乱”如今已经规模成型,全省茶叶、蓝莓、李子、刺梨种植面积稳居全国第一,辣椒产销全国第一,食用菌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梯队,猕猴桃、火龙果、百香果等种植面积进入全国前三。在荒坡掘金的进程中,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3510元增加到2020年的9960元,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水平显著提高,产业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局面。

榕江县在推进产业脱贫进程中,充分利用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脐橙等优质果品产业,带动群众发展脐橙种植4万余亩。杨成利 摄(贵景网 发)

“3+1保障”补短板——民生福祉大提升

说起不一般,一定要谈贵州山乡巨变。

行走在贵州乡野,一栋栋崭新的房屋焕发新颜,清澈的自来水通到房前屋后,生病就医更容易,孩子上学更便捷,农村生活有了质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在改善民生福祉上不遗余力,八年间累计投入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资金71.88亿元,资助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228.31万人次;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贫困群众有地方看病也看得起病;住房方面共改造农村危房75.1万户,率先在全国开展透风漏雨老旧住房整治30.6万户,率先在全国实施同步改厨改厕改圈45.5万户,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人畜混居整治、解决7.12万户混居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集中供水率达96%,全省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

“村里搞得跟城里一样,怎么能不高兴。”说起现在的生活,从江县秋新村80岁的老汉滚计力立即竖起大拇指。

纵观全省,这场浩大的脱贫攻坚战让贵州山乡发生了巨变,受益的不仅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更加推动了贵州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贵州连续9年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3年占据全国榜首。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蹚过的河,越过的山,都带来了深刻的“回响”,而今迈步新征程,贵州更加充满底气,也更充满了力量。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