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五个三”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围绕“整村推进、整镇提升”,开展“百寨示范、千寨推动、万户创建”,确定一村一标识一主题一品牌,以114个示范村寨带动985个自然村寨治理水平提升,全市12个村获评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称号

福泉:“五个三”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来源: 今贵州新闻网
2020-09-15 13: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自州委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黔南州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实施意见》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州委决策部署,以建设“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县”为契机,以实现城乡基层治理“有魂、有序、有根、有力、有效”为脉络,探索形成三级联动、三治融合、三业共进、三生同步、三重保障“五个三”为支撑的乡村治理工作模式,持续深化“三联三统”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城乡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三级联动”强化党的领导,让乡村治理有魂。一是市级主导。制定工作方案,清单化明确市、部门(乡镇)、村三级54项工作任务,配套30项政策措施和30项工作标准,创建114个示范村寨,形成一个方案抓实谋篇布局、一张清单强化要素保障、一套标准提供操作指南、一批示范推进典型引路工作格局。二是乡镇主抓。启动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选优配强乡镇班子,优化12个乡镇片区服务中心设置,推进“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向镇、村一线覆盖,夯实乡镇作为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文化经济中心的“龙头”地位。三是村级主攻。制定完善村级党组织全面领导村级各类组织“1+4”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启动行政村优化设置,破解服务半径过大的问题,拟将59个行政村调整为70个。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整合 “两委一队”1200余名干部在1099个网格上定岗定责。深化“农村火炬引擎工程”,建立“一库一会一支部”,将优秀农村青年培养成党员,将优秀青年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打造“永不走的工作队”。

“三治融合”明确治理方向,让乡村治理有序。一是创新自治实践。深化“三组两榜一规一训一场一所”治理经验,让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组织延伸到农村“末梢”;“红黑”两榜成为表彰先进、曝光后进的有力约束;简洁明了、群众认可的村(组)规民约成为群众监督与被监督的道德准绳;“大姓”与“散姓”相结合的“家风家训”成为文明传承的精神归属;“一场一所”进一步补齐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全市913个村民组实现治理组织全覆盖、规范约束全覆盖、协商民主全覆盖。二是拓展法治外延。继续推行福泉“112”模式向村组延伸,构建“四个一”(一村一综治中心、一法律顾问、一调解队伍、一法律文化宣传场所)和“三员两站”(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司法联络员;法官工作站、综治工作站)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2019年以来,农村诉讼案件连续2年以25%的速度减少。三是丰富德治载体。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为契机,以“五引导五教育”为抓手,持续强化农村道德、法治、文明、感恩、励志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生产、生活、饮食、风俗和家庭教育习惯,摒弃落后习俗和“等靠要”思想,涌现出王华银等一批自强不息先进典型。

“三业共进”提升治理支撑,让乡村治理有根。一是因地制宜选准主导产业。紧扣“八要素”,认真落实省委纵深推进产业革命“五个三”工作要求,以坝区为产业结构调整主阵地,持续深化双公司+双订单+双保险+双支部“四双”模式,有效破解产业选择、资金筹措、产销对接等瓶颈问题,做强做优以生猪养殖为主导,福椒、大福姜等福系列农特产品为补充的“1+N”产业布局,加快实现农业“六个转变”。二是因势利导扶持村级创业。以“村社合一”“组社合一”为抓手,制定放活经营权工作流程,协调金融机构为合作社授信,整合资金1500万元支持试点村、示范社发展壮大,全市59个行政村规范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培育“组社合一”示范点10个,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三是因户施策保障群众就业。全面落实“八个一批”措施,充分发挥劳务就业大数据平台作用,强化东西部协作,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稳岗拓岗。持续拓宽就业渠道,切实解决返乡在乡劳动力就业问题,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在全市组建有规模劳务公司11家,因户因人施策实现就业21774人。

“三生同步”美化治理环境,让乡村治理有力。一是做优生产环境。以农业基础设施水网、电网、路网、讯网、冷链网、销售网“六网”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有效破解农业生产“靠天吃饭”难题。二是做美生活环境。以“五改五化”为抓手,先后投入资金6亿余元实施改厕、改电、改水、改圈、改厨和院坝硬化、屋檐沟硬化、村寨通道硬化、联户路硬化、村寨亮化工程,惠及5.3万户20.59万人。今年3月,福泉市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三是做靓生态环境。按照“户分拣、寨集中、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处置模式,切实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围绕集镇工程化、村寨生态化、散户个性化“三化”原则和“大村寨、景区旁、通道边、水源地、河两岸”优先收集处理思路,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三重保障”推进工作落实,让乡村治理有效。一是组织建设保障基础。持续推进村(居)阵地建设标准化、村级干部报酬常态化、村级工作管理规范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可持续化“四化”建设。构建13档41级村干部报酬体系,提升离任村干部保障水平,将村集体经济纯收益与村组干部奖励挂钩,常态化开展村级党组织党建工作评估全覆盖,让村级组织有资金干事、有队伍办事、有阵地议事、有机制管事。二是考核督导保障推进。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推进、半年一观摩、一年一考核”,让乡村治理在一线发现问题、制定措施、推动工作、检验成效,将问题项目化分类管理、清单化揭短亮丑、责任化整改落实、公开化评议考核,倒逼工作责任落实。三是示范引领保障成效。围绕“整村推进、整镇提升”,开展“百寨示范、千寨推动、万户创建”,确定一村一标识一主题一品牌,以114个示范村寨带动985个自然村寨治理水平提升,全市12个村获评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称号

(福组轩)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