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自强铸就“贵州样本”

当我们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驻足回望,我们就能看见被巍巍群山铭记的变迁故事,看见故事中那一个个平凡的面孔。“贵州样本”的每一笔,无论是苍劲有力还是隽秀婉约,凝聚的都是贵州人的智慧与汗水,描画的都是贵州人不服输的精气神。

奋斗自强铸就“贵州样本”

来源: 多彩贵州网
2019-09-28 21:4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当我们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驻足回望,我们就能看见被巍巍群山铭记的变迁故事,看见故事中那一个个平凡的面孔。所谓“贵州样本”,绝非一幅不知所云的“抽象画”,而是笔笔写实的纪实抒怀。“贵州样本”的每一笔,无论是苍劲有力还是隽秀婉约,凝聚的都是贵州人的智慧与汗水,描画的都是贵州人不服输的精气神。

王阳明、刘伯温、徐霞客、赵以炯……如果他们“穿越”到如今的贵州,不知会如何感慨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这片曾经用来放逐罪人的“蛮荒”之地,如今的变化翻天覆地。在深邃幽远的历史长河中,贵州,似乎缺了那么一点“存在感”。她曾经偏居一隅,长期以来拿得出手的只有“一瓶酒(茅台),一座楼(遵义会议会址),一棵树(黄果树瀑布)”。而人们提及贵州,更多的时候是想起那“三言两语”,即“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以及黔驴技穷、夜郎自大这两个成语。

这都不是什么好词,但却是贵州人长期以来一直甩不掉的标签。贫困人数全国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广,八山一水一分田制约了产业规模和交通发展,贵州在全国长期挂末,这是不争的事实。近来热播的电影《哪吒之魔童转世》中的申公豹感叹道,成见是人们心中的大山,你搬不动。而人们对贵州的成见,曾经也是沉重如山。

可是,今天的贵州,已然让有识之士青眼有加。那如山一般的成见,已经在贵州公认的发展成就之下被消解。当然,发生历史巨变的不止是贵州。只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宏伟历史画卷中,贵州大踏步前进的别样风景格外引人瞩目。

脱贫攻坚——改写历史的“贵州样本”

千百年来,贵州一直受制于“绝对贫困”。贫穷,是无数山区群众代代相传的苦难。消灭绝对贫困,是贵州人千百年来的夙愿。

贵州脱贫难,难在区位。贵州位居中国西南内陆,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难以有效连接最前沿的发展风口。

贵州脱贫难,难在交通。贵州深陷大山重围,“望山跑死马”令人望而生畏。一些老百姓终其一生走不出大山,没有见过山外的世界,走不完的大山,看不完的辛酸。

贵州脱贫难,难在人。贵州长期以来一直是人力资源的流出省,青壮年都愿意去富庶的浙江、广东打工,缺乏高端产业的贵州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也远不如今天这么“来电”。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再难,脱贫这一关也得破!从36年开凿“天渠”的黄大发到率领全村打通出山通道的邓迎香,他们不信贫困就是贵州的“天命”,向贫困宣战的号角声,已然在贵州成燎原之势。

  榕江县贫困群众获得分红 刘进银 摄

从1986年至今,贵州扶贫开发共历经了五个阶段。在这场前无古人的宏大战役中,党的领导是最亮眼的旗帜引领,也是最有力的胜利保障。正是因为有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贵州各族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克服一个个难关险阻,取得减贫人数全国第一的骄人成绩,创造了全国脱贫攻坚战的“贵州样本”。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大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盆景”连成了“风景”。

如今,188万人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恶劣环境搬迁到了小城镇,“组组通”打通了乡村交通的最后一公里,产业扶贫发展如火如荼,“两不愁三保障”惠及了更多群众。贵州脱贫攻坚层出不穷的超常规“大手笔”,让脱贫攻坚的“贵州样本”篇章更显汪洋恣肆、气魄壮美。

在贵州决战脱贫攻坚的战场上,5万多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正战斗在第一线,他们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用心规划脱贫产业,他们就是新时代长征路上的战士,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撕掉贵州贫困的标签,是他们坚定不移的目标。他们和群众一道,都是“贵州样本”的“执笔人”。

大数据——后发赶超的“贵州样本”

把日历翻回到十年前,谁能想到贵州能够建起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谁能想到,这个还没有撕掉贫困标签的西部省份,会凭借“大数据”的强力引擎一路乘风破浪、书写奇迹?当世界正在进入以大数据技术应用为代表的“数文明”时代,谁能想到在中国率先踏入“数文明”风口的,是高新产业薄弱的贵州?

正因为如此的反差,大数据发展的“贵州样本”,更加耐人寻味、意味深长。选择大数据产业作为产业创新、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绝非偶然,“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

  2019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 贾过之 摄

贵州似乎与大数据有着“先天”的不解之缘: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15摄氏度可使数据中心天然降温,同等条件下省电三成;地质构造稳定,罕见地震、台风等灾害,数据安全有保障;煤炭储量丰富,水火互济,电力资源充足,直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作为西南陆路交通枢纽,随着县县通高速公路、组组通公路、市州有机场和多条高速铁路的建设,不沿边不沿海的贵州,两小时经济圈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这场欢喜,命中注定。

自2014年开启贵州大数据元年起,贵州从“建机房”走向云服务运营,从单个场景扩展到多领域运用,从要素薄弱升级为全方位保障,围绕大数据,从存储到加工、从服务到应用的产业生态正迅速形成,大数据的“智慧树”已然开枝散叶,大数据的“钻石矿”正在发挥价值。谈大数据必谈贵州,谈贵州也必谈大数据,这不是“噱头”,而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

大数据给贵州带来的深层次变化,绝不是引进几个国际巨头、建几个机房那么简单。拥有了大数据的贵州,在发展的思路上更加开放,数博会成为国际性的大数据交流平台,为贵州和其他伙伴带来了全球性的发展机遇,吸引来无数“贵漂”;拥有了大数据的贵州,在发展的路径上更加高质量,贵州正在推进大数据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万物互联、万物皆数,“数字经济”的康庄大道,任由驰骋;拥有了大数据的贵州,在发展的底气上更加坚实,这一张亮闪闪的名片,既是贵州经济社会巨变的缩影,也是贵州重要的信心之源,对贵州发展精气神带来的提振效应,在未来将会有更丰厚的回报。

  大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贵州样本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贺信中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多彩贵州的底色,是沁人心脾的绿。

有人说,这是贵州的“天资”。贵州90%以上国土面积都是山地和丘陵,似乎就应该养育出一片绿色葱茏。

事实上,贵州的生态曾经并不是那么乐观,贵州如今的绿意盎然,并不是靠上天的垂青。1975年,贵州森林覆盖率只有22.8%,山被称为“秃头山”,是中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通过在石漠化山区持续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等石漠化治理措施,更多石山披上了“绿装”。2018年,贵州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7%,绿色的“底色”,更加厚实,更多像海雀村一样被判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硬是在贵州人的努力下变成了美丽富庶的家园。

  草海自然保护区 沈光勇 摄

从石漠化严重的“秃头山”到绿意盎然的“公园省”,贵州靠的是对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坚守,靠的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境界的不懈追求。在“美丽中国”建设的版图中,贵州正和世界一道,向生态文明新时代阔步前行,为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奉献着“贵州智慧”,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相融的“绿色之路”。2019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用一句“要喝没有污染的茶就到贵州来”,展示了贵州绿色发展的底气和决心。

如今,“穷山恶水”已成“过去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古谚,在贵州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山地旅游、山地特色农业、乡村振兴……以青山绿水为纸,这几篇立意新颖、格局广阔的绿色发展大文章正在笔走龙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法,正在贵州产生着丰富的化学反应。

“贵州样本”是团结的、奋斗的、创新的样本

当我们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驻足回望,回看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剪影,我们除了震撼与感动,更感受到一种蓬勃涌动的力量。

“贵州样本”凸显的是宏观深刻的变化。而在变化的背后,则是千千万万贵州人民奋斗的智慧和汗水。贵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贵州巨变真正的活力之源、力量之基。

“贵州样本”,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凝聚群众智慧与力量的团结样本;

“贵州样本”,就是激发群众积极性与创造性、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样本;

“贵州样本”,就是化先天劣势为后天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创新发展样本。

轻舟已过万重山,黔中大地已是“换了人间”。新的“贵州样本”,正在这片大地上书写着、实践着。(吴迪)

来源:多彩贵州网

(吴迪)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