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变化 全局性影响 贵州交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贵州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连峰际天、飞鸟不通”曾是交通闭塞的真实写照,也是以往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杭瑞高速公路毕节至都格段北盘江大桥,大桥桥面离河底垂直高度565米,是目前世界第一高桥。

历史性变化 全局性影响 贵州交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来源: 多彩贵州网
2019-09-26 09:2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贵州交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贵州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连峰际天、飞鸟不通”曾是交通闭塞的真实写照,也是以往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交通发展,按照“交通引领经济”的理念,始终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常抓不懈,并于2008年明确提出实施“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前所未有的大力支持下,贵州以国发〔2012〕2号文件定位的“打造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为引领,相继打出了“铁路建设大会战”“高速公路水运建设三年会战”“‘四在农家 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行动计划”“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三年大决战”等一系列加快交通建设的“组合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跑出了“贵州速度”,全省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构建起了集水陆空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成为全省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的强有力支撑。

快慢组合,高速铁路建设引领铁路系统大发展。“十二五”以来,我省在原有铁路网络基础上,大力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形成由一般铁路和高速铁路共同组成的复合型铁路网络,且随着我省高铁建成营运里程不断增加,铁路系统已呈现出“快慢组合,高速铁路建设引领铁路系统大发展”的历史性变化。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川黔、贵昆、湘黔铁路相继建成通车,与1959年建成通车的黔桂铁路一起形成以贵阳为枢纽的贵州“十”字交叉铁路骨架网。改革开放尤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我省铁路网结构逐步完善,贵阳火车客站改扩建工程、六盘水铁路枢纽等相继竣工,贵州第一条地方铁路水柏铁路投入营运,北端与内昆线、贵昆线相连,南端通过盘西铁路与南昆线相通,与湘黔、贵昆、川黔和黔桂铁路共同形成全省“一横两纵”的铁路网结构。2014年贵广高铁全线贯通,2015年沪昆高铁贵阳至长沙段建成开通,2016年沪昆高铁贵阳至昆明段建成开通,2018年渝黔快速铁路建成开通,目前贵州形成了以湘黔-贵昆铁路为一横、川黔-黔桂和水柏铁路为两纵、贵广高铁和沪昆高铁贵阳至长沙段及贵阳至昆明段为三条射线的“一横两纵三射线”综合铁路网络格局,全省建成铁路达3598公里,其中,高铁达到1261.8公里,9个市州中心城市中贵阳、都匀、凯里、安顺、遵义、铜仁等6个已通高铁。

国省同构,高速公路建设架起公路交通网络大动脉。“十二五”以来,我省在原有公路网基础上,大力推进国家高速和省级高速公路建设,全省公路交通系统已呈现出“国省同构,高速公路建设架起公路交通网络大动脉”的历史性变化。这一时期,我省全面推进国家和省级规划高速公路、主要繁忙通道扩容改建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尤其以沪昆高速公路贵阳至清镇段、兰海高速贵阳至遵义段扩容工程、杭瑞高速公路遵义至毕节段、厦蓉高速公路清镇至织金段等9个国家高速公路项目和晴隆至兴义、六枝至镇宁、瓮安至马场坪等21个地方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为重点,到2018年底,全省“四横五纵八联”的高速骨架路网形成。与此同时,加大普通国省干道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2011-2018年,全省普通国省干线投资1269亿元,农村公路投资1493亿元,“十二五”期间全省农村公路新增里程31202公里。至2018年末,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9.6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453公里,普通国省道2.63万公里;农村公路16.41万公里(县道3.46万公里、乡道4.59万公里、村道8.36万公里),全省以高速公路为动脉、国省道路为经络、县乡公路为支脉、通村道路为末梢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干支结合,民用机场建设构筑航空机场大系统。从民国初年清镇平远哨机场建成通航开始,至“十一五”末,我省先后新增通航了铜仁凤凰机场、遵义新舟机场、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兴义万峰林机场、安顺黄果树机场、黎平机场和荔波机场,全省机场布局形成了以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为枢纽的“一枢六支”总格局。“十二五”以后,我省又相继新增通航了毕节飞雄机场、黄平机场、六盘水月照机场、茅台机场四个民用机场。结合原有机场,全省机场布局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一枢十支”格局,实现了运输机场九个市州全覆盖,其中遵义市和黔东南州分别拥有2个机场。我省民用运输机场布局规划为“一枢纽十六支”,另有威宁机场、黔北机场、盘州机场、天柱机场、罗甸机场和都匀机场在建或待建。

主辅结合,航道提级补短促进水运能力大提升。“十一五”以来,根据国家高等级航道规划,我省在原有水运航道等级基础上,相继启动了乌江和南北盘江红水河航运工程建设,全省航道建设发展呈现“主辅结合,航道提级补短促进水运能力大提升”的历史性变化。至“十二五”末,乌江思林、沙坨枢纽500吨级升船机和构皮滩500吨级翻坝运输系统相继建成,南北盘江、红水河(贵州段)航运扩建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全省以乌江和南北盘江为主的“两主并举”航道运输结构形成。2016-2018年,清水江(锦屏-白市)高等级航道停靠点工程验收营运,湄江旅游航道建成通过验收,我省“两主一辅一补”的出省水运通道格局基本形成,全省水运通航里程达3744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达到813公里,港口吞吐能力达1066万吨。

  2014年12月26号,贵广高铁建成通车,贵州省历史性地迈入“高铁时代”

新交通格局对全省发展大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县县通高速,高铁时代到来,航空客运崛起,水路航运兴起而形成的立体化交通优势,让我省千山万水皆成坦途, 凸显大区位、引领大产业、促进城镇化、助力大开放、助推大扶贫。

交通格局的改变,凸显了我省战略区位的新优势。贵州高速公路现有省级通道18个,到2022年将达到26个;建成铁路省级通道14个,现在贵阳到广州、长沙、昆明、重庆的高速铁路都已经开通,下半年要开通到成都的高铁,正在建设到南宁的高铁,贵阳已经成为西南地区高铁的中心枢纽。区域经济交流合作日益密切。贵州周边有重庆、四川、云南、广西、湖南5个省市区。过去贵州交通不便,周边也很不方便;现在贵州交通发生了巨变,周边省市区之间的联系也非常便捷。2018年,外省车流量6272万车次,比2015年增长了1倍多;外省货车流量1768万车次,增长了75%。国家规划建设的南北向银川—白色—龙邦口岸高速公路将宁夏、甘肃、陕西、重庆、贵州、广西等广大西部地区连接起来,全长2281千米,计划2030年全线贯通,部分路段已开通运行;百色龙邦—越南高平—河内高等级公路正在积极推进。渝贵快铁、西渝高铁已开通,西银高铁已纳入国家“十三五”高铁规划项目。随着渝(重庆)贵(阳)快铁、西(安)渝(重庆)高铁的开通,西(安)银(川)高铁的规划建设,银白高速各路段不断建成通车,以高铁和高速公路为主轴的银川—西安—重庆—贵阳,由北至南的主轴发展带框架渐趋成型,沿线有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黔中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贵阳、遵义等省内大城市位于这条主轴带,我省战略节点地位更加凸显。

杭瑞高速公路毕节至都格段北盘江大桥,大桥桥面离河底垂直高度565米,是目前世界第一高桥。(刘叶琳摄 )

交通格局的改变,促进了我省产业发展的“井喷”“泉涌”。立体化交通优势促进了我省全域化、精准化、特色化旅游产品供给,较好地适应了城郊游、古镇游、乡村游、温泉游,生态游、修学游、养生游、避暑游等旅游休闲需求。大交通助力大旅游,曾经千山阻隔、天堑难越,如今一路坦途,让天下游客汇聚多彩贵州轻松赏景。交通大发展,推动旅游井喷。2018年,全年旅游总人数9.69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0.2%;旅游总收入9471.03亿元,增长33.1%,自驾游的人数5.6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1.6%。立体化交通优势,将我省的农村产业革命引向深入,通过认真落实“八要素”强弱项补短板,聚焦重点品种更大规模调整结构,围绕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推动“黔货出山”。十二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有力推动了农产品供给能力、供给结构、供给质量稳步提升,蔬菜及食用菌、园林水果、茶叶等产量较快增长。2018年,全省种植业增加值1438.46亿元,比上年增长8.0%。粮食种植面积4110.30万亩,下降10.2%。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大幅调减,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2101.51万亩,增长13.4%;年末实有果园面积870.39万亩,增长42.8%;年末实有茶园面积698.76万亩,增长2.1%;中草药材种植面积316.70万亩,增长13.9%。2019年上半年,我省特色经济作物加快发展,拉动上半年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促进种植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7.4%,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随着综合交通体系的不断建立健全,资金、人才等要素不断向我省集聚,实现与我省特色优势产业的结合,通过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计划的积极推进,促进煤电烟酒等传统支柱行业、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等新兴领域较快增长,工业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规模达到13290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4378.9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平均、西部地区2.8、2.1个百分点,排名全国第7位,持续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2019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

“两高”路网,优化了我省城镇空间布局。为城镇空间拓展融合发展安装了“赶山鞭”,“两高”路网,使我省城镇化发展突破地域限制,变“关山阻隔”为“一马平川”,成为了我省城镇化发展的“赶山鞭”。“十二五”以来,随着贵阳与广州、昆明、重庆和长沙间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以及不断加密的高速公路网络,黔中城市群和周边四大城市群间形成的新交通格局,促进了几大城市群的城镇空间不断拓展融合。就我省来说,逐渐形成以黔中城市群为中心,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沿线城镇空间为主轴,以成渝、北部湾、滇中和长株潭四大城市群为重大节点的“十字型”大城镇空间基本成型。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编织了“金丝带”,“十二五”以来,随着全省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其他八个市州与贵阳间的交通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九个市州间的一体化交通网络逐渐形成,为全省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编织了“金丝带”。具体分析,贵阳市与综合实力始终位居全省第二的遵义市比较,分析城镇集成度和经济集聚度两个核心指标变化情况,2013年,贵阳市的两个指标值分别是37.62、230.58,比遵义市分别高9.21、81.73;2017年,贵阳市的两个指标值分别是38.43、240.32,比遵义市分别高8.48、44.78,遵义市的城镇集聚能力仍然低于贵阳市,但二者差距不断缩小,其他七个市州与贵阳市的差距也具有相同特点。综上,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促进了全省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交通格局的改变,拓展了我省对外开放的“朋友圈”。贵州新交通格局的形成,促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大幅度增加,拓宽了对外开放地域范围。目前,贵州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对外开放“朋友圈”不断扩大,提升了招商引资吸引力,2018年引进省外各类项目7317个,实际到位资金10128亿元,世界500强企业有230多家落户贵州;增进了与世界各国的人文交流,贵州招收留学生的院校达20余所,来黔留学学生来自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2017年,贵州在西部率先实现村村通硬化路通客运。同时也是五年内全国提升幅度最大的省份,提前三年完成交通运输兜底性目标任务。图为贵州省都匀市建中镇茶旅小镇公路(王远峰摄)

交通格局的改变,打通了我省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自2017年8月全省启动实施农村“组组通”硬化路建设以来,全省农村7.87万公里、30户以上村民组“组组通”硬化路建设全部完成。这些交通“毛细血管”的疏通,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拉近了贫困地区与外界的距离,促进了农村产业革命向纵深推进,助推了农特产品“黔货出山”,提振了贫困地区群众的发展信心,成为了村民们发展产业的“脱贫路”“致富路”“幸福路”。201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76.74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17.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16元,较2016年增长了20.1%;贫困人口减少到155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3%,脱贫步伐不断加快。贵州的交通“天亮了”,贵州百姓干劲更足了、生活更美了。

前景更美好

根据我省“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和基础设施“六网”会战中的“路网”三年建设方案,到2020年,我省基本建成以高(快)速铁路和普通铁路、高速公路、机场为骨架,与全国干线网络、周边省(区、市)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互联互通,布局合理的全省立体干线网络;基本建成以贵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龙头、各市(州)区域性枢纽联动发展的全省枢纽站场体系;总体建成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四化同步”发展的全省农村公路网络;到2022年,实现全省“市市通高铁”目标,高速公路省际出口通道达到26个,普通国省道与高速公路出入口、旅游景区、乡镇、资源地、铁路场站、机场、主导产业区、物流园区、重要港口和码头等节点的有效衔接;形成干支联动、支支互动,国内重点城市全覆盖、国际五大洲全通达的民航网;建成四级航道210公里、五级航道270公里,全省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100公里;形成贵阳市轨道交通1号线与2号线组成的轨道交通骨干网;基本建成以高品质的快速交通网、高效率的普通干线网和广覆盖的基础服务网为主体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总体适应我省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要求。目前,成贵高铁有望在今年底开通,贵阳至南宁高速铁路项目主体施工过半,计划2022年建成通车;遵义至泸州高铁进入前期研究;积极实施1万公里高速公路加密网五年行动;我省西南陆路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更加凸显,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态势将进一步增强。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陈文福 申时昌 马芳芳)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