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曾丽:保护民族地区文化培养更多人才

身着传统苗族服装,说着一口流利的英文,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民族大学老师曾丽接受了《中国日报》专访。

人大代表曾丽:保护民族地区文化培养更多人才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3-20 13:3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身着传统苗族服装,说着一口流利的英文,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民族大学老师曾丽接受了《中国日报》专访。

深红的上衣、从容的姿态和嘴角的微笑显示出苗族妇女的优雅和自信。说起为何穿着苗族服装接受采访,曾丽说:“我是特意这么穿的,一是想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展示苗族文化;同时让更多的外国朋友看到家乡贵州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改变。”

曾丽说,她在参加全国两会时建议,贵州应在当地大学开设更多研究生和博士课程,以支持该省经济社会发展。

她的调研显示,目前贵州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为0.053:1,全省只有四所大学开设了博士课程。

曾丽表示,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才在贵州的大学攻读研究生或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当地劳动力市场,他们就可以在不需要太多时间适应新环境的情况下,迅速投身贵州的发展。

曾丽出生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的一个小村庄,她深知教育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重要性。

曾丽已获得教育学硕士、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和英语文学博士学位。与母语为普通话的同学相比,出生于少数民族家庭的她在学习英语方面遇到的困难更多。

在英国卢顿大学学习应用语言学时,受苗族语言影响,她说英语时口音很重。

“这一度令我十分沮丧,于是我下定决心要改变发音,并且为少数民族学生寻求更好的学习外语的方法。”曾丽说道。

随后她不断优化英语教学课程和方法,以便少数民族学生轻松学习第三方语言。她还把研究成果转化为自己的博士论文。

她对贵州农村地区一些小学进行了走访调研,发现当地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英语词汇和语法,对发音的关注较少。

曾丽说:“在农村地区,迫切需要更多优质教师来帮助学生通过语法和词汇来学习外语。”

曾丽还是贵州民族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她见证了过去十年里学校在国际交流方面取得的进展。

2008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州启动。位于西南内陆,贵州虽然不与任何一个东盟国家接壤,但当地大学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并从中受益。交流周也吸引了全国各大高校的教师和东盟成员国的参与。

曾丽说,贵州民族大学非常重视国际交流合作,目前学校已有380多名外国学生,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东盟国家。

该大学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参加交流项目和国际会议的机会,曾丽本人去年也参加了美国西卡罗莱纳大学的访问学者项目。

曾丽和她的同事们还在美国、韩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一些欧洲国家的教育博览会上设立展位,推广贵州的高等教育。

曾丽说:“贵州民族大学在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和历史研究方面是独一无二的,我希望来自海外的学生们能帮助传播和传承他们在这里学到的东西。”

“我们要肩负起保护民族地区文化的责任,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人才。”她补充说。

(原文见中国日报3月20日20版 英文链接:http://www.eguizhou.gov.cn/2019-03/20/content_37449778.htm)

(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