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煤都转型结下丰硕的“果”

“丰富的矿产资源对于六盘水来说是宝贵的财富,但也可能让我们在产业转型升级中陷入‘资源的诅咒’而阻碍发展。”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六盘水市市长李刚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表示,六盘水因煤而建、因煤而兴,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煤炭资源探明储量高达221.37亿吨,占贵州省的1/3,素有“江南煤都”之称,如何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很关键。

六盘水市:煤都转型结下丰硕的“果”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3-11 10:5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丰富的矿产资源对于六盘水来说是宝贵的财富,但也可能让我们在产业转型升级中陷入‘资源的诅咒’而阻碍发展。”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六盘水市市长李刚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表示,六盘水因煤而建、因煤而兴,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煤炭资源探明储量高达221.37亿吨,占贵州省的1/3,素有“江南煤都”之称,如何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很关键。

李刚说:“六盘水是一个以能源工业为基础的城市,从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角度来讲,六盘水具备比较突出的优势。煤炭、电力、钢铁以及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如果仅仅依靠这些传统产业带动六盘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不现实的,产业转型升级已十分紧迫。”

李刚表示,在未来的20—30年内,六盘水可能还会较大程度依赖这四大支柱产业,但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发展理念,当地正在积极探寻城市经济绿色发展的新增长极。

六盘水的转型升级就是从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开始的。作为延续多年的一项传统,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六盘水市各级领导干部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带头上山植树。大规模植树在中国并不少见,但是将植树作为农历新年伊始的头等大事却并不多见。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六盘水的森林覆盖率最低时曾跌至7.55%,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最高时超过当时国家标准的四倍以上,中心城区的酸雨率超过50%,这足以反映当时六盘水环境的糟糕程度。


“六盘水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治理生态环境。近年来,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直观的数据是2018年六盘水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6%以上。”李刚说。

李刚表示,环境质量的改善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比如对旅游业的拉动,2018年全年共接待游客超过4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300亿元,分别比2017年增长了40%和50%以上。

六盘水喀斯特地貌突出,山高坡陡,人多地少,土地破碎,土层瘠薄,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全市耕地中97%是山地,当地百姓大多只能种植土豆和玉米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农业机械很难应用。而通过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既绿化了山头,又美化了环境,促进了生态平衡。

2018年以来,六盘水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推进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选择了适合六盘水农业发展的新路子。“仅过去一年,我们就调减了140万余亩籽粒玉米种植,全部替代种植经济作物,特色经济作物增加到397万亩。其中我们称之为‘凉都三宝’的早春茶、刺梨、猕猴桃,产量高、质量好,很受市场欢迎,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脱贫。”李刚说,除此之外,六盘水林下经济发展迅速,种植了209万亩的林下经济作物。

在此过程中,六盘水始终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旅游价值“四个最大化”,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2018年,通过产业扶贫共带动9.85万人脱贫,占全市当年脱贫人口的91.2%。

原文见中国日报3月11日5版

原文链接:http://www.eguizhou.gov.cn/2019-03/11/content_37446330.htm

(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