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三宝人“骨子里的浪漫”依旧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8-22 17:34:06
分享

 

易地扶贫搬迁,三宝人“骨子里的浪漫”依旧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500多年前,三宝乡民的祖辈曾被驱逐,被迫搬进偏远荒凉的深山老林居住。乡民们守着贫瘠破碎的土地,苦不堪言。然而一切都在悄然改变,易地扶贫搬迁让世代贫困的三宝乡民闯过隘口,搬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

三宝乡是中国目前唯一正在实施整乡搬迁的彝族乡,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大山深处,距离县城46公里,蜿蜒的盘山路两边是陡峭的山崖。这里人均耕地面积仅0.92亩,是“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典型边远山区。

家住干塘村的陈红斌和其他村民一样勤劳、自立,但由于居住条件的“先天缺陷”,只能靠远走他乡务工挣钱。他和妻子在浙江打工,每月虽能挣4000多,但外面的消费水平也高,每年年底回家也是荷包空空。

20168月,陈红斌收到了一个好消息,三宝乡被列为省级20个极贫乡镇之一,脱贫方案定为易地搬迁。在各方支持下,当地政府决定在晴隆县城郊打造一个小镇,将三宝乡5800余名村民彻底搬出大山,让大家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资源,过上更好的生活。

今年4月,按20平米/人的标准,陈红斌一家分得了120多平米的四室一厅,厨卫用品全部安装完毕,拎包就可以入住,他们如愿搬到了位于阿妹戚托小镇的新家。如今陈红斌和妻子在小镇永惠服装加工厂上班,每人每月能拿2000多元工资,4岁的儿子也送去了小镇幼儿园。

晴隆县还启动实施了“新市民计划”,为搬迁群众办理“新市民居住证”,成立了阿妹戚托小镇服务中心,帮助搬迁群众融入城镇生活,向新市民角色转变。

三宝乡党委副书记柏杨说:“我们有专人负责带着群众实地看房、选房,详细向群众介绍小镇环境配套设施以及搬迁政策;搬迁群众入住后,经常到群众家中走访,详细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政策兑现、就业、就学、就医等情况,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全力解决好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有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乡民,自然也有不配合搬迁的,乡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难免觉得故土难离。

乡里大部份是彝族和苗族群众,大半辈子靠土地吃饭,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如果到了城市,怎么讨生活?这是大多数村民的顾虑。

为了让搬迁工作更加顺利,由外调干部、务工返乡人员、复退军人、在外读大学回乡学生等组成的亲情动员队组建起来了,他们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对亲人们做耐心细致的政策讲解和宣传动员。

陈红斌的姐姐陈红珍就是亲情动员队的一员。陈红珍大专毕业后加入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下生态鸡养殖,去年她获得了一万多元的利润分红。

“我是贫困户,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上得起学,有了文化。我不想看到亲人们再吃没有文化的亏,只有搬出去才有好出路。”在陈红珍的动员下,亲人们大部分签了协议、搬了家。

“阿妹戚托”系彝族一支群体的原生态舞蹈名称,汉语意译为“姑娘出嫁舞”,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易地扶贫搬迁,把三宝人“骨子里的浪漫”也完整地搬了出来。阿妹戚托特色小镇的建造,紧密结合当地苗族、彝族等风俗特点,是一个集文化、旅游为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山水田园型生态新城区,这样才更容易让搬迁群众舍弃“故土难离”的陈旧思想。

目前,全乡喜迁新居搬迁入住完毕的群众已达2661182人。为了落实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晴隆县在阿妹戚托小镇设置安置点就业创业中心,通过推荐就业、开放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开始“新市民”职业培训,确保每户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

晴隆县规划建设安置点产业园和农业产业观光园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项目完工后可覆盖全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近2万人,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以上,其中三宝乡搬迁群众1000人以上;教育园区、民宿酒店、商业街、小吃街等配套项目正加紧建设;迁出地林下仿野生天麻、何首乌种植和肉牛、土鸡养殖等产业已覆盖所有贫困户,贫困群众已领取红利188.6万元。

原文见中国日报8225版新闻Town’s move provides new opportunities

原文见中国日报8225版链接: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1808/22/WS5b7cbacea310add14f38711f.html

(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