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   >   聚焦贵州

妇女顶起半边天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3-20 13:13:39
分享

妇女顶起半边天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2010年,广州的GDP刷新历史,超过了1万亿元,紧随上海和北京,位列全国第三。这一年,在广州务工了10年的韦祖英,决定和其丈夫离开这座大城市,回到自己的家乡——贵州省从江县马鞍村。韦祖英的老家,坐落在贵州一个偏远的村落里,因为条件限制,韦祖英每年只能回去一两次。

提起现年13岁的儿子和6岁的女儿,韦祖英非常感伤:“没有把孩子和老人留在身边,反而让他们留在老家,我们何尝不难过。但是村里条件有限,每个人都只能这样做。”

正是这个原因,韦祖英决定返乡,借鉴自己在工厂做工的经验,韦祖英在当地建立了一个电脑绣花厂。这个绣花厂自运营以来,带动了当地妇女的就业,在帮助他们增收的同时还能让她们有余力照顾家庭。

万事开头难,韦祖英的工厂刚起步的时候也是这样。韦祖英的姐姐韦培倍,当时东拼西凑的借到2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花了一半的钱去购买一台机器。

一年后,工厂盈利8万,从那时起,工厂就快速地发展起来。现在韦祖英的厂房里,有6台机器,10个工人,每年能营收40万,产品涵盖了刺绣衣服,鞋子和包。

最早,韦祖英的订单都是来自像广西这样的周边省份。随着生意逐渐红火起来后,韦祖英的姐姐在2012年,自建了另一家工厂。

说到韦培倍的家庭,她同样有两个孩子,几年前她们有了车,现在还有了房。因为这个生意,她也不用外出打工了,在家她就能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

现在,村里有32家这样的工厂,每年加起来营收600万。这个数跟五年前相比,翻了10倍,这样的变化要归功于韦祖英,对于她而言,生意上的成功来自于创新。

每一次,韦祖英的刺绣图案,都会被她的丈夫用电脑记录下来,而机器会根据这一套图案模板,重复织绣出新的产品。

韦祖英的这套技术来源于她在广州工厂做工的经历。绣娘一般只需要花半个月的时间,就能完成一个价值2000元,尺寸为30厘米长,4厘米宽的绣片。机器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时间。

韦祖英自6岁起开始学习刺绣,并且一直在尝试着将传统的苗族图腾与现代的设计结合起来。

这个月初,韦祖英作为全国人大贵州代表,穿着自己的新设计,在北京参加两会。衣服的袖子上,有金丝为材料做出来的刺绣,图案包括了莲花,树木,鸟还有蝴蝶。

“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才能让大家喜欢我们的产品”,韦祖英说,如果生意能再壮大些,别村的妇女也能加入进来,共享发展的成果。

原文见中国日报旗舰版3月16日20版

英文链接:http://www.eguizhou.gov.cn/2018-03/16/content_35862166.htm

(中国日报记者站)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