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易地扶贫搬迁搬出新天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12-18 15:10:50
分享

铜仁市:易地扶贫搬迁搬出新天地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腰里别着一口刀,日起陡子上高毛,转过坳口到龙湾,日落万丈下凉桥。”这是一口刀村民世代传唱的歌谣,深刻地反映了该村地理条件恶劣、交通闭塞的状态。然而一切都在悄然改变,如今村民们的生活已不像歌词传唱的那样。

一口刀村,这个地处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小村庄因所在地山势陡峭,形似一口立着的大刀而得名。“刀面”,即一口刀村的海拔最高处,距离山底1170米。

近年来,贵州的交通已不再受距离的限制,绵延的群山成了新的挑战。开山凿石,修通公路,人类的发展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都是一场艰苦的战斗。

铜仁市崭新的公寓楼里,杨翠红的一组照片贴在墙上。自今年6月搬离一口刀村,墙上的照片讲述了搬迁后这半年来的变化。

一张照片是37岁的她和家人在搬家之前的留影,另一张照片是她们一家和村民扛着家当,历经长途跋涉来到铜仁市新居,还有一张则是她和家人坐在新家的沙发上微笑着合影。

免费公寓

 

铜仁市:易地扶贫搬迁搬出新天地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杨翠红是一口刀村913名搬迁户中的一员。一口刀村山高路远,资源贫瘠,号称“刀背上的村庄”,是贵州省一类贫困村之一。

政府按照一人20平米左右、四人以上为一户的方法为从沿河县、松桃县搬迁过来的村民分配免费公寓。在村民入住之前,房子的装修和家电的安置已经全部由政府安排妥当。政府还组织村民进行职业培训,让他们掌握一门技术便于在市里找工作。

从今年夏天搬到新居后,杨翠红每月做清洁工能挣1500元。政府后来帮她找到一份新工作,为当地烟草公司做质量监控,每月2000元的基础工资,还有绩效奖金。

杨翠红说:“我们在村里是存不下钱的,种庄稼只够维持基本生活。”因此,她和丈夫只能轮流外出打工,留下来一个人在家照顾三个孩子。

杨翠红只上过两年小学,认识一些字但不会写。丈夫在浙江打工,只有过年才能回家一趟。

他们的女儿朱海璐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海璐的同学和老师都很喜欢她。”杨翠红说。

“海璐说,刚到这儿的时候她还不适应当地的口音,但她学得很快,现在和朋友交流完全没有问题。头几个月每天放学她都回家待着,现在她也和其它女孩一起约着出去逛街了。”

海璐比市里的孩子上学晚,通常17岁的孩子已经上高二了,但她刚上高一。

杨翠红回忆着说道:“孩子8岁才开始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才能到学校。那条山路太危险了,我们不放心她太早上学。”

两年后,海璐就要参加高考了,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公务员。

杨翠红说,住在市里很方便。“我们家在村子边沿地带,如果有人生病了,得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沿河县里的医院。如果病得很重,得靠亲朋好友背出去。”

除了齐全便利的基础设施,杨翠红对自来水之类的居家设施也是满心欢喜。“我们在村里用水不方便,一星期才用木桶接着洗次澡。不过我家有位年长的亲戚花了好长时间才习惯用马桶。”

铜仁市:易地扶贫搬迁搬出新天地 

自2016年以来,沿河县340多户人家搬到了铜仁安置点 杨军 摄

有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村民,自然也有不配合搬迁的。这些不配合搬迁的村民也给当地官员的工作带来了不少挑战。

“最初很难说服村民搬到市里,因为他们世代都生活在村里,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只会种地。如果到了城市,怎么讨生活?”铜仁市驻一口刀村的公务员肖涵说出了大多数村民的顾虑。

他说:“火葬也是个问题。农村的传统丧葬方式是土葬,他们害怕被火化,不能落叶归根。”

社区意识

公共服务可以跨越方言的障碍。重新搬迁的居民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大多数也都不了解彼此,政府通过组织一些像龙舟赛及歌唱比赛,建立联系,增强社区意识。

政府正在制定一个计划,给当地居民提供可以种植作物的土地,以此来缓解他们对新环境产生的疏离感。

朱勇学做了一口刀村30年的主任, 他表示尽管政府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对于村民来说,生存的挑战仍旧存在。

“在铜仁这样的小城市,要找一份工作其实不容易。这个城市,产业都还在开发中,来自农村的务工人员一直在变动,城市的很多规章制度都需要他们去遵守

虽然很多迁移进城市的孩子能很快适应学校的环境,可是仍旧有部分适应比较艰难,在英文这样的教学科目上尤其明显。

不过,他与他的同事还是想说服大部分的中年人搬离原来的生活。

 “在村里我还很年轻,20到40岁的都已经搬出这里了”,55岁的邓再发说。

虽然有点薄地,邓再发还是觉得经营餐馆更赚钱,每年5到7月的旺季,他的餐馆就能有1到2万的收入。

旅游收入

铜仁市:易地扶贫搬迁搬出新天地

朱涵和村民代表邓再发就易地扶贫搬迁问题展开讨论 杨军 摄 

2011年,当村里的道路修建起来后,游客陆续被引进来了。过去,去思渠镇一口刀村需要在乌江坐船2个小时到达沿河县,然后再加上1个小时的脚程。而现在去沿河,仅仅只用1个半小时,从镇上开车也仅要15分钟就到村里。

因为地形原因,一口刀村的种植环境很糟糕。全村的可耕地面积仅占全村面积的7%,只有60公顷。其中,又只有5%可以拿来生产需水量较大的作物,比如说小麦。

因此,村民通过种植玉米来维持生计。剩余的除了喂猪,村民还会拿到外面的集市上,交换像大米这样的村里不能种植的粮食。

村民重新迁置,可以让更多土地得以充分利用,除了玉米,这里还能种上药草和花生等农作物。

肖涵表示,将土地流转给公司的农民,都会成为公司的股东,村民们在未来的10年,都能拥有企业等比例的股份。另外,公司也会雇佣村民作为自己的劳务员工。

据沿河县县长何志刚介绍,村里的一些土家族老房已经被改造成文化遗产,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最后所得的盈利,将分配给搬迁的村民。

同时,铜仁市相关部门、企业会给每一户人家提供至少一个工作机会。

杨翠红所在的碧江区响塘龙社区服务中心目前已经帮助了90%村民找到了工作。

一些受过教育的人还会辅助农户,帮助搬迁。

服务中心有三张桌子,第一张是为了帮助低收入的村民申请政府津贴而设;第二张则是为了帮助他们将乡镇健康保险转移到城市;最后一张是帮助孩子入学当地的学校。

去年自从主要的建设工程结束后,来自沿河县的340户就搬到了响塘龙安置点。

另外,社区还建起了社区诊所,便利店,以及带有锻炼设施的广场。目前,幼儿园,超市,公共广场以及文化活动中心还在建设过程中。 

更高的展望

铜仁市:易地扶贫搬迁搬出新天地

朱爱勇夫妇在自家烤鱼店里打扫卫生 杨军 摄 

家住一口刀村的村民朱爱勇认为,搬迁到铜仁,比起出省打工更能给自己和家人一个更好的未来。

他今年37岁,之前在江苏省务工,知道这个地扶贫搬迁后便回家了。那时他的妻子正怀着他又一个孩子。

对于妻子怀孕,朱爱勇说:“因为一直有这个传统,我就想有个儿子。实际上我们已经无力再多养一个孩子,如果我知道我会搬进城市,我应该不会再有生儿子的想法了。

1999年朱爱勇就外出打工如今回到家乡,在响塘龙开了一家烤鱼店,已经一个多月了。

他的父亲经常在外务工,母亲在家养活他和他的兄弟。在高一的时候,因为要维持家里生计,朱爱勇便辍学了。

“上学需要很多钱,所以我离开,想去挣钱了。其实这很遗憾,我应该多读些书,说不定会有更好的未来。”回忆起曾经因为不会电脑而辞去可口可乐公司工作的经历,朱爱勇感到有些遗憾。

尽管花了一个月培训计算机,朱爱勇还是觉得非常吃力。四处工作的经历拓宽了他的视野。

“村民们只知道种田,种植作物,对于其他的几乎一无所知 朱爱勇说。

朱爱勇的2个女儿,一个5岁,一个13岁,已经在铜仁,另外2个还在村里由老人照顾。

“我想把他们都带到城市里来,有个好的教育,让她们享受到我以前都不敢想的生活。”

(原文见中国日报1218日头版转6、7联版 英文链接:http://www.eguizhou.gov.cn/2017-12/18/content_35323686.htm)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