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头版版面截图
贵州省一个小山寨里,村民们期盼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他们说这预示着未来五年里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将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生活。
位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偏远山寨塘约村曾经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村里多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青壮年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离开家乡,去东南沿海城市务工。直到2014年,一场无情的灾难在塘约村降临——洪水淹没了庄稼,冲走了村民的“收获”,却也改变了塘约村。
“穷则思变”四字真言矗立在塘约村山头。
村支书左文学告诉中国日报记者:“当时整个村子被洪水严重损毁,1000多名外出务工的村民赶回家来重建房子。于是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团结村民,寻求摆脱贫困的法子。”
左文学建议走农村改革道路,进行集体化发展。他与村民共商成立“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将零散的土地重新集中起来,全村得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发展。村民纷纷响应,踊跃入社,变身股东。洪灾之前,村里超过30%的土地都荒废着;合作社成立后,村里的土地得到了充分使用。
为使合作社顺利运转,10名村干部做出表率,申请个人贷款共计120万元投入其中。随着合作社收益日渐增多,越来越多村民加入进来。
合作社社长罗宝华说:“现在,每天都有来自广州等地的货车来村里运输黄瓜、土豆、辣椒、茄子等反季蔬菜,合作社的日常收入达到了3万元。” 为了提高蔬菜品质卖出更高价钱,村民们正在温室附近建造冷库,以便对蔬菜进行分类和包装。
温室里,村民精心照料反季蔬菜。
数据显示,塘约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4000元增加到2016年的10030元。
在第一产业已经步入正轨后,左文学表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做强村里的旅游业。
洪灾过后,中国美术学院的专家被邀参与塘约村的规划改造。精心设计的小洋楼、平坦的马路、宽阔的广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个灾后重建的村子里。
除推动经济发展外,村干部们还致力于加强村庄凝聚力,出台“红九条”,制止农村不良风俗,如滥办酒席等。
村民张昌友的母亲最近过世,整治酒席后,光丧事节约费用就节约了4万余元。“村里面成立酒席协会,规定了办酒的规模、数量,同时免费为我们提供服务,哪家有事,村集体的酒席服务队就会把全部的后勤工作包了,避免了相互帮忙。同时控制了酒席的规格,避免了盲目攀比,省了不少事。”张昌友说,现在全村酒席得到了控制,大家都安心发展生产。
2016年,贵州省贫困人口减少了120万人。在未来三年里,贵州省计划每年实现100万人口脱贫。
(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