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圣贤立功地 落星亭边思阳明

来源:贵阳晚报
2016-10-22 16:36:55
分享

  “知行之旅·发现阳明”采访团走进江西赣州——

  探访圣贤立功地

  落星亭边思阳明

  本报赣州电 江西赣州,对王阳明来说是除了出生地与悟道的龙场外,最重要的地方。在这里,王阳明仅用2个月便击破了盘踞数十年的匪患立下赫赫军功;也是在这里,成了王阳明这颗巨儒之“星”的陨落之地。昨日,“知行之旅·发现阳明”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江西省赣州市,探访王阳明为官、治民、立功的历史遗迹。

  赣州,简称“虔”,也称“赣南”,是江西省的南大门,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历来为江南政治经济军事重镇。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其时闽粤赣湘四省边界的绵延山区,众多寇贼匪患猖狂,攻城掠地,成为明政府的心腹大患。王阳明经过两个多月的征剿,将暴乱肃清。

  鉴于匪患重灾区地形险要复杂、易守难攻,王阳明上书朝廷曰:“以往为贼所据,今幸则平,必建立县治,以示控制”。此举获明朝政府批准后,王阳明以“崇尚礼义”之意,在赣州设立崇义县,而这一县名沿用至今,成为王阳明在此施政为官的重要见证。

  在赣期间,王阳明完成人生的一大转折,他开始尝试将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结合起来,终于成就了立功的不朽。王阳明曾在通天岩的观心岩结庐讲学,收邹守益等二十三人为弟子,讲授他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天理”和“良知”学说。王阳明在通天岩留下了两首诗,其中一首刻在通天岩的观心岩上,是通天岩128品摩崖题刻之一。

  明嘉靖七年(1529年),57岁的王阳明从广西梧州东归浙江老家途中,病逝于赣州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赣南成了王阳明生命的最后一站。1992年4月30日,由日本斯人会与浙江省社科院组织“日中联合王阳明遗迹日中联合学术考察团”成员来江西大余县青龙镇的章江岸边认真考证后,大余县政府建议在王阳明去世处修建纪念碑亭,得到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当代儒家冈田武彦的赞同。冈田先生回国后发出倡议,经日本友人和民间团体慷慨出资,由浙江省社科院协助,“王阳明落星亭” 于1994年5月在青龙镇的章江河畔修建完毕。

  落星亭为四角亭,结构简朴,琉璃瓦葫芦宝顶,四角飞檐翘角。亭内竖一座大理石碑,碑高2.14米,宽1.4米,正面阴刻着“王阳明先生落星处”几个大字,落款是“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冈田武彦手书体”,背面则是捐建者的名字。

  在赣州期间,采访团先后前往了大余县、崇义县,走村入户探访阳明先生为政的遗风,并前往阳明先生去世处——落星亭,凭吊先贤风采。而以赣州为采访目的地,直观感受王阳明平匪、为官、治民的思路与做法,探寻阳明心学经学致用的一面。

   相关链接

   王阳明的“菜”

   走进赣州,不吃黄元米果,等于没来。原因是除了黄元米果是一种著名的客家食品外,也有传说这道菜是王阳明当年在此行军打仗时的军粮。

   相传,阳明先生当年在这里剿匪,因为山中潮湿,军粮运输保存多有不便,便令军士大量制作黄元米果,以保障将士们的营养供给。后来,先生发现其味美且有食疗功效,便试着进贡给明武宗正德皇帝,皇帝吃后大加赞赏,正式定为贡品。

  据了解,制作黄元米果需要用黄荆枝叶(一种可入药的灌木,广泛分布在赣南)晾干,再火烧取其灰,水滤便为”灰水”也就是碱水,再取粳米和糯米加适量的黄栀子果实用灰水浸泡。

  制作黄元米果最好的大米当属“大禾米”,但种植大禾米的人少,便改良使用一定比例的粳米和糯米代替了。将煮熟的米饭拌灰水,摊开晾干后又再次蒸,之后置于大石臼内。这时候,一早就邀约好的七八个壮汉子在一旁等着呢,大米一入石臼,大伙就用专用的木棍围着不断捣腾。经过七八人不停捣的米饭会变得极富韧性,称之为“糍”,将糍置于案板之上用手揉搓均匀揉成圆柱体,不用刀,而是用一根细线分出一个个厚约五六厘米的黄元米馃(亦称“米果”),再用手整理成型,一个个圆型或椭圆形的黄澄澄、金灿灿的黄元米馃就制成了。

  如此加工的黄元米果色黄质嫩,细密滑腻,可汤煮、蒸食,也可油炒、油炸。不沾牙,不腻人,吃了还想吃,余味无穷。米果可放置数十日不变质,如想保存更久,可泡在碱水坛子中一年半载都不会变质变味,随时可取出食用,十分方便,新鲜如初。

  此外,赣南小炒鱼也是一道与王阳明关系密切的菜品。赣南小炒鱼是明代凌厨子首创的地方风味菜,因得王阳明欣赏而名声大振,成为赣南第一名菜。王守仁在赣州任巡抚时曾聘用凌厨子做菜,凌得知王爱吃鱼,为显示自己的烹饪技艺,经常变换鱼的作法和口味,深得王的赏识。

  有一次凌炒鱼放醋,别具风味,王吃后十分高兴,就把凌叫来,问这道菜叫什么名字。凌灵机一动,心想这是小酒(赣州习惯称醋为小酒)炒鱼,于是就随口应道:“小炒鱼”,这菜也因此得名。

  

分享

推荐